3~5岁儿童抵制诱拐能力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儿童认知水平和事先叮嘱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584586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今儿童诱拐案件屡屡发生。儿童诱拐案件不仅极大地影响被诱拐儿童及其家庭的幸福,而且是重大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儿童抵制诱拐的能力非常重要,关于儿童抵制诱拐能力的年龄发展趋势、影响因素,以及干预方法亟待进一步探索。但是,鉴于目前国内外基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比较少。本研究模拟诱拐场景,对3~5岁儿童抵制诱拐能力进行研究。
  本研究共分为两个研究来探究在室外的模拟诱拐场景中,3~5岁儿童抵制诱拐能力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探究的是3~5岁儿童抵制诱拐能力发展的年龄趋势和认知水平对儿童抵制诱拐能力的影响。共收集有效被试83名(3~5岁),我们使用模拟诱拐的测量任务对儿童进行模拟的诱拐测试后,使用五任务量表测试儿童的心理理论,使用Flank Fish测试儿童的执行功能。
  研究二收集3~5岁的有效被试112名,探究事先叮嘱对儿童抵制诱拐能力的影响。在控制了父母日常生活中对儿童进行的陌生人安全教育后,测试单独留下儿童前,事先叮嘱儿童“不要跟陌生人走”是否有效影响儿童抵制诱拐能力的分数。我们自编父母问卷测试了父母对儿童陌生人安全的日常教育频率。同时在研究一的基础上,将被试随机分成两组:有事先叮嘱组和无事先叮嘱组。
  综上,研究一探究3~5岁儿童抵制诱拐能力发展的年龄趋势,同时从儿童自身认知水平的角度探究了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对儿童抵制诱拐能力的影响。研究二探究了事先叮嘱对儿童抵制诱拐能力的影响。通过两个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3~5岁儿童抵制诱拐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4岁可能是一个转折点。
  (2)3~5岁儿童抵制诱拐能力在儿童的性别上差异不显著。
  (3)认知水平:在控制了年龄与性别后,心理理论对儿童抵制诱拐能力分数有正向预测作用,而执行功能则不能预测儿童抵制诱拐能力分数。
  (4)事先叮嘱:在控制了年龄、性别和父母日常的安全教育频率后,相比无事先叮嘱组,事先叮嘱“不要跟陌生人走”可以显著提高3~5岁儿童抵制诱拐能力分数。
其他文献
说谎是儿童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复杂行为,可以反映儿童道德发展和认知发展的水平。研究儿童说谎发展对于提高儿童的诚实行为、理解儿童认知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者根据说谎者的意图不同将儿童利己谎分为自我保护谎和自我利益谎两类。虽然两种谎言都出现在儿童说谎的早期阶段,但两种谎言的发展是否一致、两种谎言是否涉及到相同的心理理论成分和执行功能成分,目前并不确定。并且目前的研究多是以横向研究的方式考察儿童说谎和
学位
高质量的亲密关系有助于维持身心健康,保护大脑功能,提升幸福感。优质的亲密关系是个体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然而,双方的冲突是亲密关系进程中最大的阻碍。研究表明建设性的冲突解决策略对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具有保护作用。国内外研究发现了情绪调节策略、冲突解决策略分别在成人依恋与亲密关系满意度间发挥中介作用,但其中的内部作用机制仍待探索。因此,本研究旨在检验成人依恋对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影响,探索
学位
本研究主要探讨大学生父母心理控制、自尊、完美主义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尊和完美主义在其中的作用机制。通过方便取样法,从黑龙江省、甘肃省、陕西省、四川省的9所高校选取了426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父母心理控制问卷(CPPCS)、自尊量表(SES)、《中文版Frost多维度完美主义问卷》(CFMPS)和《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为研究工具,运用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
学位
社交网络的兴起使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地改变,社交模式的丰富与网络信息的获取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认知评价与行为反应等,因此,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探索网络社交媒体的深远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基于社会比较理论与自我概念分化理论,旨在探究社会比较倾向性、被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自我概念清晰性与主观幸福感四者间的关系。采用纸质版问卷与线上问卷星系统,对社交网络使用的主流人群青中年人进行方便
资质过剩是全球的普遍现象,在中国更是有大约84%的中国员工认为自己被“大材小用”。探究资质过剩对员工工作中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资质过剩员工的潜能,成为了当下学界研究的主题。已有很多研究表明企业员工的资质过剩水平将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状态及绩效产出,加之不适当的组织氛围及工作环境,长期以来更会导致离职倾向的产生。所以正确看待员工的资质过剩以及对于恰当的录用及管理资质过剩的员工对企业的发展和人才的
学位
焦虑是儿童学龄前期最为常见的情绪体验。虽然适度的焦虑有益于儿童人格的完善,但过度或泛化的焦虑则易衍生成为异常或病理性障碍,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人际交往、人格形成和适应性发展等多方面产生显著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学龄前儿童焦虑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逐渐成为了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而通常作为学龄前儿童最重要的抚养人的母亲的人格特点,对子女的心理控制以及与子女之间的亲子依恋质量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学龄前儿童焦
中国已经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抑郁是危害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且随着社会人口结构的改变而逐渐攀升。随着近年毕生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深入,老年人的依恋风格开始受到重视,国外对于老年人怀旧功能和死亡焦虑的研究也有所进展,国内关于怀旧功能和死亡焦虑两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研究显示,提升老年人亲密关系质量,缓解老年人的抑郁情绪,关注老年人的死亡焦虑和怀旧功能都有利
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复杂的经济形势,组织需要对快速变化的环境变化做出及时的响应。这也对领导者的领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员工个体而言,组织的变革也正颠覆人们的职业道路,员工需要用更积极的方式应对工作。作为领导力领域的研究热点,变革型领导一直以来都受到其对工作投入的作用机制的关注。而作为自下而上的工作设计方式,工作重塑还允许员工通过重塑获得更多的工作资源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要求,并减少阻碍性工作要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以及企业对个体人格特质越来越关注,选择与企业更加契合的员工,个体和组织共同发展成为当今企业的重要需求。本文将研究对象关注到我国文化背景融合下的企业单位的员工,旨在对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企中,中国员工的主动性人格、建言行为、心理安全感和个体权力距离四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采取方便取样的方法,使用经过本土化的主动性人格问卷、建言行为问卷、心理安全感问卷和个体权力距
学位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生活做出的整体评价,能够直接反映个体过得幸福与否,大学生作为人才资源,其主观幸福感倍受关注。主观幸福感受到众多因素影响,其中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其教养方式可以影响孩子主观幸福感水平。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自悯、自尊的中间作用机制。  本研究通过方便取样的方法,对浙江、辽宁、北京、福建、黑龙江、天津、湖北、上海等省份和直辖市的5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