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诗歌女性表现中的情与欲——对视角及题材的考察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集中于六朝涉及女性表现的诗歌,试图抛开习见的从表现对象或创作者角度展开分析的思路,就这一时期诗歌本身所反映的男女视角的不同以及诗作题材的不同,来考察女性表现中“情”(即多为女性内心层面的表现或男女之间不以肉欲为主要表达内容的情感)与“欲”(即多为男性对女性外表的欣赏玩味与男女之间外化为肉欲的情感的冲动)的区别。主要观点是以女性视角出发写作的诗歌,主要表现了“情”的一面,而以男性视角写作的诗歌,则多是从“欲”的冲动出发。同时本文亦对表“情”和表“欲”的题材作出归纳,表“情”的题材主要是江南民歌中一些以传说中的女子为背景的诗歌,以及众多的思妇题材的诗歌,而表“欲”的题材主要是以“咏”为题,细致地表现女子外在美的诗歌,和一些对既有题材在创作中进行了艳化的诗歌。文中对大量的诗歌文本亦作了细致的分析。
其他文献
雅斯贝斯作为存在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一直在努力地研究人的存在,认为悲剧是对存在本质的意识。哲学在他看来,等同于哲学信仰。这种哲学信仰既不同于宗教信仰又不受制于科学,而
在圣经批评的众多门类中,悲剧范畴处在一个边缘位置,作为有可能阐明圣经文本潜在意义的悲剧观念与圣经的关系很少被国内学者仔细而又系统地研究过。然而通过对圣经文本的仔细
苏轼兄弟和“苏门四学士”的辞赋是其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评论家却囿于传统观念,并未对之作出合理的评价。近年来苏轼兄弟和“四学士”辞赋虽越来越受关注,但仍缺乏
当我们把“十七年”诗歌和“第三代”诗歌看作话语,并从话语的诸要素方面进行对应性考察时,发现这两个时期的诗歌写作状态及文本构成具有诸多极端的对应性特征。这些对应性的考
桓范是曹魏时期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生于经学世家、名门望族,《世要论》是其代表性著作。该书产生于动荡不安、学术交融的魏晋时代,以致展现出驳杂的思想。长期以来,学界对该书
通过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宏观整体把握,深入分析中国古典美学,提出了潜性美学范畴的概念和“忘”作为一个潜性美学范畴的论断。分析认为,中国古典美学存在着类似于古典文论潜体
本文是在对于坚的整体诗作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梳理之后,对于坚诗歌文本所具有的内在同一性和实质性做出的分析与总结。  在论文的第一部分,笔者借用了弗莱原型批评的理论,为于
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女诗人克里斯蒂娜·乔治娜·罗塞蒂一生中,宗教是影响她生活的最重要因素,宗教诗在她诗歌创作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本文以罗塞蒂的宗教诗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