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宋伊始,大举休整纲常之举。先封禅于泰山、嵩山,复修文庙于曲阜、洛阳,是为北宋复礼之肇始。当此之时,刊刻大量篆书题额碑刻以颂功成为一鲜明特征。因而,本文第一部分讨论了北宋篆书发展之背景,以及篆书在礼制建设中提升为标志性符号的书史演变轨迹。第二部分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展开,以欧阳修为核心人物,展开论述了以篆书铭文为中心所形成的各种书学、文学观念。同时,借助欧阳修的《集古录跋尾》、《醉翁亭记》两件作品深度解读了他对篆书所赋予的后世想望。本文第三部分,主要着眼于北宋后期尚意书家对篆书遗迹的师法观念,并归纳出黄庭坚“字中有笔”、米芾“篆法金文”两个重要书学观念。解读“字中有笔”,主要立足于北宋篆书发展过程中由注重字形到注重用笔的发展实际,强调了黄庭坚“援篆入草”的重要内涵。而对于后者,我们从现存米芾篆书书迹入手,从文献学的角度对文字内容进行了勘校,从图像学的角度将其篆书字形与当时的金石学著录所摹铭文进行比较,最终确定其对篆书的认知与理解主要建立在青铜器铭文之上。文末所附《北宋篆书碑刻简目》,乃余搜集材料过程中所得,随其所得而录之,共600余,权作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