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神经元表面受体识别的单分子力谱方法建立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a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马区是大脑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调节了短期记忆、学习、认知及情绪等多种生理功能。海马神经元是海马区的主要成分,其表面分布着各种重要的功能性受体,当这些受体与相应配体作用后会传导生物信号,从而影响学习、记忆等各种重要的神经活动。当前,如何深入、完整理解受体和配体之间的识别作用及作用过程中的生物、物理机制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认识需要从单分子水平开展研究工作。目前传统的检测方法只能对受体与配体的作用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受体与配体相互作用的平均信息,难以在单分子层面对其进行精确的认识。基于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的单分子力谱技术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空白。AFM单分子力谱技术已经开始被用于细胞表面受体识别作用的研究,但是将这种技术应用于神经细胞表面受体识别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需要对其进一步发展。海马神经元表面分布了许多受体,比如酪氨酸激酶受体B(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B,TrkB),N-甲基-D-天冬氨酸-型谷氨酸(N-methyl-D-aspartate-type glutamate receptors,NMDA)受体和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 B,GABA B)受体等,其中TrkB受体是海马神经元表面的一种重要受体,该受体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有高度的特异性。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海马神经元的功能发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课题将以海马神经细胞表面的TrkB受体和BDNF分子为研究对象,以AFM力学检测技术为研究手段,旨在建立一种可用于该体系检测的单分子力谱技术。首先,我们建立了海马神经元培养体系。我们选用刚出生的乳鼠作为实验对象,解剖分离出乳鼠的海马组织,经过消化和培养后,成功得到了海马神经元的原代细胞。然后利用AFM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对培养成熟的神经元进行了AFM成像,获得了海马神经元的细胞形貌信息。接着,我们采用了化学修饰方法将α,ω-二羧基聚乙二醇(HOOC-PEG3500-COOH)分子的一端通过羧基连接到AFM探针上,再将另一端羧基与无机金基底的氨基作用进行单分子力谱检测。对单分子力谱数据进行拟合和统计分析后,我们得到α,ω-二羧基聚乙二醇分子脱离基底的作用力大小为102.90±7.03 pN;α,ω-二羧基聚乙二醇分子长度为17.96±0.93 nm[自由连接链模型(Freely jointed chain,FJC)拟合]和19.40±1.68 nm[蠕虫链模型(Worm-like chain,WLC)拟合]。所测到的α,ω-二羧基聚乙二醇与金基底作用力大小以及其长度均与对应的理论值相吻合。上述实验证明,我们成功地将α,ω-二羧基聚乙二醇分子连接在了AFM探针上,为进一步将BDNF蛋白连接在AFM探针上奠定了基础。完成上述工作后,我们研究了海马神经细胞膜表面TrkB受体与BDNF蛋白识别的单分子力谱。先将BDNF蛋白通过α,ω-二羧基聚乙二醇分子的另一个末端连接到AFM探针,再通过AFM力学测量技术将修饰蛋白的探针与海马神经元表面TrkB受体作用,开展单分子力谱识别实验。对单分子力谱数据进行拟合和统计分析后,我们得到BDNF蛋白与TrkB受体作用解离作用力大小为206.81±8.13 pN,该数值处于受体与配体作用力范围之内;α,ω-二羧基聚乙二醇与BDNF蛋白连接复合物的长度为25.34±1.21 nm(FJC模型)和26.56±1.52 nm(WLC模型),这些实验得到的长度数值与α,ω-二羧基聚乙二醇与BDNF蛋白连接形成的复合物的的理论值相吻合。上述实验证明,我们将BDNF蛋白连接到了AFM探针上,成功地利用BDNF对海马神经元表面TrkB受体在单分子水平进行了识别。综上所述,我们发展了海马神经元培养体系,将BDNF蛋白通过α,ω-二羧基聚乙二醇修饰到了AFM探针,研究了海马神经细胞膜表面TrkB受体与BDNF蛋白的识别作用,成功建立神经细胞膜表面受体识别的单分子力谱方法。该工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神经元表面受体与配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生物物理机制奠定了技术基础。
其他文献
目的: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因为有解热、降低疼痛、对抗炎症和对抗风湿等临床作用而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本实验拟建立一种同时测定血浆和尿液中吲哚美辛和布洛芬的药物浓度的HPLC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实际样品进行测定,考察两种药物的血药浓度变化情况。方法:ZORBAX SB-C18柱(4.6mm×250mm,5μm)色谱柱,流动
中药知母,是一常用的苦寒清热药,有悠久的降血糖应用历史。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知母中主要活性成分为知母皂苷、双苯吡酮和知母多糖三大类,具有改善认知和记忆缺陷、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超氧化作用、抗炎、抗病原微生物、降血糖、降低转氨酶等多种药理活性,可用于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并且对白内障、高血脂等糖尿病并发症有防治作用。基于知母中成分的复杂性,及在治疗糖尿病时表现出的多成分、多层次、多靶点、多代谢途径等特
槲皮素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日常食用的蔬菜、水果、中草药及饮料中。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感染、保护心血管等多种药理活性。槲皮素是天然的抗氧化剂与自由基清除剂,具有较好的癌症化学预防与治疗作用,同时还是重要的金属离子螯合剂。然而,由于槲皮素自身分子结构及易被代谢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槲皮素的生物利用度较低,进一步限制了其体内药理活性的研究及临床应用。为此,利用化学方法,对槲皮
甘青铁线莲(Clematis tangutica)是毛茛科铁线莲属(Clematis L.)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西部地区,全草入药,在藏医药中用于活血通瘀和消化不良等症的治疗。该植物的全草是具有显著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效果的复方成药益心康泰胶囊的主要组分。目前有关其化学成分的报道较少。本课题对采自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的甘青铁线莲全草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HPL
目的:探讨鹿茸草中苯乙醇苷类化学成分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体外采用DPPH法检测苯乙醇苷类化学成分清除自由基的能力;采用Na2S2O4致H9c2大鼠心肌细胞缺氧缺糖实验考察苯乙醇苷类化学成分对心肌细胞存活率的影响;采用H_2O_2致H9c2大鼠心肌细胞氧化应激实验考察苯乙醇苷类化学成分对心肌细胞存活率、心肌细胞形态及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心肌细胞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