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事检察和解制度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tx001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宪法规定,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保障法律统一、有效、正确的实施是检察机关的法定职责。检察机关内设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对人民法院的民事诉讼活动进行法律监督。民事检察和解是检察机关近几年来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之所以在民事检察工作中引入案件和解机制,主要来源于办案实践的需要。所谓民事检察和解,是指检察机关在审查民事申诉案件过程中,基于公开、公正原则,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及他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促成案件当事人自愿达成和解协议并实际履行,不再执行原生效民事裁判的一种法律监督活动。民事检察和解制度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等问题在《民事诉讼法》中尚无明确规定,但开展民事检察和解在现实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民事检察和解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民事检察和解是行使检察权的具体体现,是检察权的一种延伸,既反映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职能,体现出了检察机关对法院审判活动的监督,也是检察机关办理民事申诉案件所采用的一种柔性手段,通过促成案件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和解,解决纠纷,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其次,民事检察和解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民事检察和解让检察机关通过主动工作,促使、引导双方当事人合议重新确定各自的权利义务,让处理结果尽可能地符合客观事实,最大限度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最后,民事检察和解解决了办案周期长、抗诉后法院再审可能维持原判等问题,可在较短时间内解决纠纷,减轻了当事人的讼累,有效节约了司法成本,提高了办案效率。本文由六部分组成,首先从民事检察和解的内涵、产生背景、性质和存在基础入手,全面概述民事检察和解制度;其次,针对理论界和实务工作者对该制度的的争论和质疑,阐述民事检察和解的效力、基本原则、与西方司法ADR的联系,立足检察实务实践,论述民事检察和解的理论困境和现实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以民事检察工作为基点,提出民事检察和解的实践建议和制度构建;第四部分,论述两种情形下如何对民事检察和解制度进行救济;第五部分,笔者从所办理的成功案例中挑选出一件有代表性的,论证民事检察和解的制度优越性;最后,对民事检察和解的实践提出立法建议。本文运用法理学的研究方法,对民事检察和解制度进行理论分析和科学构建。笔者作为一名基层检察人员,重视基层检察工作实务总结出来的经验,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讨论和对经典案例的剖析,让民事检察和解制度引起更多的关注,并将和解经验背后的理论及时落实为具体制度,使基层民事检察和解工作有法可依,促使民事检察和解工作更加有序、完善的开展。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六届三中、六中全会规划2020年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又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深化改革,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
问题学生的思想教育及转化是班主任班级工作的重难点。历来班主任都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但在新形势下,却收效甚微。基于心理学的角度,就
期刊
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不均衡,五十年代中期形成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化处于停滞状态。八十年代以来,城市化速度随着经济增长速度逐年加快,这是21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城市化发展质量
刑事和解起源于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刑事思潮,在西方国家是指在刑事案件中通过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面对面的接触,并经过充当中立的第三者的调解,促进当事人的沟通与交流,并确定
媒体融合发展实践的加速度超出预料,以至于实践之丰富反衬出理论之狭隘、顶层部署之殷切反衬出制度规范之窘迫。通而观之,如以汗牛充栋形容中央厨房建设等技术规程类别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