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乡村治理研究——以河北省M村为例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h99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不均衡,五十年代中期形成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化处于停滞状态。八十年代以来,城市化速度随着经济增长速度逐年加快,这是21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城市化发展质量落后于发展速度,带来很多问题。原来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出现转型。城郊村的治理呈现其特殊性,研究城郊村治理方式转变和成员阶层分化有其特殊价值和意义。文章从农村治理的视角,以河北省M村为例,对城郊村这一特殊村庄形态作实证研究。  文章对国内外学者乡村治理研究成果进行简要回顾。从宏观和微观研究成果分析来看,难以全面解释城郊地带社会成员和治理结构转变。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了研究的意义和对此类村庄形态采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文章主要采取文献法和访谈法对城郊村进行研究,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互动进行了分析,对村治主体展开了剖析。  弄清实际情况是分析问题的第一步,文章从自然地理、经济来源、人口状况和文化生活四个方面概括了其主要特征。从总体上来说,M村是一个既开放又封闭落后的村庄,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并存,从群体分层来看,群体耦合性有增强的趋势。在考察了其治理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之间的互动及其效果之后,发现M村的村治具有多面性,从主导力量看,该村由村党支部书记主导。从治理主体来看,村党支部、村委会、各职能组织并存,具有多元治理特点,并呈现社会阶层分化。  治理主体是村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一元到多元转变过程中主体协调性,协商民主,微治理要素各有其存在价值,但在发挥作用中有其局限性。从各种社会力量来看,M村村治凌乱不堪;从村庄内外关系看,M村村治具有耦合性,它是指构成整体的模块间相互关联程度的依赖关系,包括控制、调用、信息传递关系等。①基于以上分析,处于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城郊村,其治理现状和问题对研究乡村治理具有借鉴意义。文章试图对中国村级治理研究进行补充,同时为城郊乡村治理困境探索发展路径。
其他文献
大学新生是大学校园里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刚刚由单一、紧张的中学阶段进入到多样、松弛的大学生活,面对这样的反差,有些新生不能立刻适应大学多元化的学习、生活与人际交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六中全会规划2020年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又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深化改革,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
问题学生的思想教育及转化是班主任班级工作的重难点。历来班主任都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但在新形势下,却收效甚微。基于心理学的角度,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