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词“朝”、“向”、“往”的句法功能对比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2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朝、向、往”的使用频率是比较高的。目前被广泛接受的两种观点是“朝/向/往+名词短语”位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往+名词短语”位于动词后作补语。而有关介词“朝”、“向”、“往”的系统研究并不多,在少数对这三个介词做整体论述的文章和著作中还存在着许多的缺陷和不足。本文共分八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言,说明本文选题的目的、意义,讨论的范围,研究的途径和方法以及语料的来源。 第二部分是综述,从“朝”、“向”、“往”的功能、语法化过程以及认知角度对以往有关三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概述。 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分别比较了介词“朝”、“向”、“往”所修饰的宾语和所修饰的动词,并涉及“往”的特殊用法。着重分析三者在位移性、方向性上的区别:“朝”重在表示方向,“向”着重表示对象,“往”则重视位移。同时提出介词“朝”不具有对象意义的观点。 第六部分,对“向/往+名词短语”位于动词后作补语的情况进行讨论。 第七部分是关于“朝”、“向”、“往”语法化的问题。许多虚词是由实词变化而来的,这个变化的过程称为虚词语法化。在虚词语法化的过程中,原来实词的意义依然对虚词有很大的影响。在这一部分中,作者通过描述三者语法化的轨迹,比较动词“朝”、“向”、“往”的区别:“朝”的动词义是“面对”,方向性强;“向”动词义也是“面对”,而且在古代汉语中已经出现表示对象的意义;“往”的动词义是“去”,动态性很强,由此证明了动词“朝”、“向”、“往”的差别是造成介词“朝”、“向”、“往”差别的原因。 第八部分是结语,概括全文,并提出进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他文献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是非常重要的。理想的食品添加剂最好是有益无害的物质。食品添加剂,分为天然的食品添加剂和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在绿色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A级、AA级的产品视产品本身或生产中的需要,均可使用食品添加剂,在AA级绿色食品中只允许使用天然的食品添加剂,不允许使用人工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在A级绿色食品中可以使用部分人工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  在日常购买食品时,可根据以下几点来查看食
期刊
本文以中国和希腊神话为例,对人间君王形象进行了比较。文章认为,中国神话中的人王与神有着密切的关系,神与人有时只是这个形象的两面。此外,中国神话的人王身上不但没有普通人的
本文对汪曾祺小说创作进行了探讨。汪曾祺在四十年代的创作实践中,尝试借鉴接受西方现代派的一些创作手法,如1945年创作的《小学校的钟声》,《绿猫》,这两篇作品可以说是中国现代
自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以来,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就落入到“边缘”的位置上,在文化上“重返中心”就成了我国学者的一种持久冲动。后现代哲学主张以
本文对程度副词“很”作状语情况进行了考察。文章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交待了研究对象、研究范围意义和研究方法,并列举文中所用语料的来源。 第二章综合以往汉语语法学
有的食品中可能存在一些不利于健康的成分,而人们又不愿意放弃吃这种食物的“权利”,怎么办?在许多情况下,可通过合理搭配多种食物,既减轻或解除某种食物的有害作用,又可享受到美味和营养。    排铅多吃黑木耳  铅会影响大脑和神经介质正常代谢,损害孩子神经系统的发育,导致智力下降,学习能力降低等,并可引起动作行为异常和视觉、听力功能减退等。天然食物中或多或少都含有铅,在各种食品加工过程中,最易污染食物的
期刊
在以往的《雷雨》研究文章中,研究者多是就《雷雨》的思想意义或某一方面的艺术特色展开论述,这些研究多是单单围绕着作品本身展开的;曹禺的各类传记中在提到曹禺是如何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