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焦虑与艺术的张力——《雷雨》新论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4823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以往的《雷雨》研究文章中,研究者多是就《雷雨》的思想意义或某一方面的艺术特色展开论述,这些研究多是单单围绕着作品本身展开的;曹禺的各类传记中在提到曹禺是如何写作《雷雨》时又只是描绘其当时的写作状态,而曹禺和作品之间是否存在着、在多大程度上存在着情感互动的关系,却没有深入探究.在横空出世的这样一部伟大的戏剧作品中,对曹禺和作品之间所蕴涵的情感关系问题重视不足,就会使得我们在解读《雷雨》时产生某种情感的隔膜,无法较好地理解其在剧作中流露出的现代性焦虑. 本篇论文就是从曹禺和《雷雨》之间存在的血肉相连的密切情感联系这一角度入手,认为曹禺在写作《雷雨》的过程中将年轻的自我对人类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性格命运的诸多思考揉入其中,正是这种夹杂着青年时期特有的焦虑情绪的深度思考和风格使得《雷雨》在表层故事之下深蕴着持久感人的艺术力量;而且作品中越是这种现代性焦虑情绪浓烈的地方,其所具有和展现出来的艺术张力就越强.在《雷雨》中存在着两类戏剧冲突,一类是侧重表层故事事件的外部冲突形式,一类是侧重人物心灵世界交织纠葛的内部冲突形式.两类戏剧冲突所带来的是两种不同的戏剧审美情感. 长期以来,人们比较多的将关注的目光放在周家的故事上,相对忽略了鲁家故事.其原因在于,曹禺独特的文学理想和精神特质使其在写作时,没能深入的开展对其精神世界的追踪和表现,从而使得鲁家故事仅仅停留在故事本身的曲折起伏上.虽然他们的命运是不幸的,但是他们的悲剧精神却表现得较为微弱. 而与曹禺在精神特质、气质禀赋上都较为接近的戏剧人物蘩漪,成为长久以来《雷雨》中最具争议的角色.曹禺于此类人物身上最深刻细腻的表现了在某一历史时期弥漫于社会和人们心中的某种焦虑情绪.在对蘩漪的灵魂审视中,我们发现蘩漪是曹禺对人性理想状态思考的载体.蘩漪是曹禺在对生活原貌思考的基础上想象出来的超越了真实生活的艺术形象,曹禺既对蘩漪身上所表现出的"恶"抱有怀疑、否定态度,又不时隐约的表达着肯定其恶的复杂态度,在交织着喜爱、同情、憎恨、厌恶等复杂情绪的现代性焦虑思考中,蘩漪这个人物身上呈现出了蓬勃的艺术张力. 曹禺在《雷雨序》中表示自己割舍不去序幕和尾声.但《雷雨》中的序幕和尾声长期以来被舞台艺术所删节,被文学研究界所忽视.本篇文章认为序幕和尾声同样集中的体现了曹禺写作时所怀有的繁杂混乱的现代性焦虑情绪,特别是其中周朴园角色的塑造、戏剧氛围的营造,与四幕剧中所展示的有着显著的情感断裂,对这些含混片断的理解是对曹禺的个体精神和对作品的整体意义实现进一步认知的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其他文献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是非常重要的。理想的食品添加剂最好是有益无害的物质。食品添加剂,分为天然的食品添加剂和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在绿色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A级、AA级的产品视产品本身或生产中的需要,均可使用食品添加剂,在AA级绿色食品中只允许使用天然的食品添加剂,不允许使用人工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在A级绿色食品中可以使用部分人工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  在日常购买食品时,可根据以下几点来查看食
期刊
本文以中国和希腊神话为例,对人间君王形象进行了比较。文章认为,中国神话中的人王与神有着密切的关系,神与人有时只是这个形象的两面。此外,中国神话的人王身上不但没有普通人的
本文对汪曾祺小说创作进行了探讨。汪曾祺在四十年代的创作实践中,尝试借鉴接受西方现代派的一些创作手法,如1945年创作的《小学校的钟声》,《绿猫》,这两篇作品可以说是中国现代
自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以来,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就落入到“边缘”的位置上,在文化上“重返中心”就成了我国学者的一种持久冲动。后现代哲学主张以
本文对程度副词“很”作状语情况进行了考察。文章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交待了研究对象、研究范围意义和研究方法,并列举文中所用语料的来源。 第二章综合以往汉语语法学
有的食品中可能存在一些不利于健康的成分,而人们又不愿意放弃吃这种食物的“权利”,怎么办?在许多情况下,可通过合理搭配多种食物,既减轻或解除某种食物的有害作用,又可享受到美味和营养。    排铅多吃黑木耳  铅会影响大脑和神经介质正常代谢,损害孩子神经系统的发育,导致智力下降,学习能力降低等,并可引起动作行为异常和视觉、听力功能减退等。天然食物中或多或少都含有铅,在各种食品加工过程中,最易污染食物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