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视角下的大学教师研究——大学教师“知识分子”精神式微的多维分析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qi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主要回答三个问题:其一,究竟什么样的人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与大学教师之间呈何种关系?其二,大学教师的“知识分子”批判精神式微的成因与机理何在?其三,大学教师的“知识分子”精神如何复归? 针对此三大问题,定位于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并以学理探究为重心;主要采用了多学科、跨学科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间接“实证”分析法,必要的发展分析法等方法。 研究结论如下:“知识”与“理智”是中西“知识分子”叙事逻辑起点上的分水岭;“知识分子”一词有广义、中义与狭义三重理解,狭义专指那些“具有社会公共关怀意识,并运用智识进行社会批判的人”;从此经典理想化知识分子概念出发,则大学教师已越来越远离“知识分子”的角色与精神,尽管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理应肩负其职。 大学教师“知识分子”精神的式微,究其成因,意识形态话语转型,传统革命的阶级基础变化与知识阶层的“统治阶级中的被统治者”身份,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知识人与政治关系的复杂性,大学教师队伍的阶层化及其教师管理政策,构成其政治上的成因。“看不见的手”——市场的商品逻辑,学术生产的专业化,“文化工业”“社会水泥”般的集体无意识屏障三者构成了“消解”大学教师批判精神的经济(市场)成因。“两种文化”的分裂,学科割据与规训,后现代对宏大与解放叙事的拒斥,大学“文化共同体”内诸亚文化间的冲突与分裂,是“消解”大学教师批评精神的文化根源。 大学教师“知识分子”精神的复归需要“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匹配,美国式的终身教职制度是市场机制下卫护消极学术自由的最好的制度保障。我们期盼着中国大学教师“知识分子”精神的复归。
其他文献
2l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逐渐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步入了信息社会。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并且以高效、高速、多元等特
学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的文化和思想在不同的国家之间进行交流、传播,各国综合实力的强弱不单单表现在经济的发展速度,也强调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
义务教育段内的班级作为特殊的初级群体,具有明显的以公平、正义为精神内核的公共性。促进教育的过程性公平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而班级弱势学生的存在则是教育过程性不公平的最
本文力图在梳理斯塔茨心理学思想形成背景、演变历程的基础上,勾画斯塔茨的心理学整合观——心理行为主义理论,以此为起点,阐述其他心理学家在心理学的分裂与统一问题上的观点,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