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段内的班级作为特殊的初级群体,具有明显的以公平、正义为精神内核的公共性。促进教育的过程性公平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而班级弱势学生的存在则是教育过程性不公平的最大表现。班级弱势学生是指在班级场域内,在班级整体人员结构中,争取资源的机会及已然拥有的资源数量与质量、社会地位、权力大小及声望高低处于平均水平以下、需要外部支持与援助的学生,主要表现在学业成绩差、行为越轨、心理上畏缩或攻击、声望低下、角色模糊、人际关系紧张与冲突、师生互动上的绝对被动、管理权力被剥夺、身份向上流动无望等。笔者从权力角度分析认为,班级弱势学生的社会性生成过程在于: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的渗透;教育目标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和教育教学管理上的科学化与科层化;教材编写的内容选择及语言符码的特殊化与课程设置的意识形态;班级时空环境的区隔分化及师生互动过程中存在大量的独白性话语;学生自身在师生、生生的交流中主动疏离与退却,进行不对等的交换。因此,班级弱势学生身份、地位的转化策略应该多管齐下:促进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构建公平的社会环境;扭转智力至上、社会本位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改甄别—终结性评价为激励—过程性评价;突出管理规范制度对弱势学生的人文关怀;打破教材与课程设置全国一盘棋的局面及意识形态的牢笼;利用公共性话语进行教学,注重互动与合作;灵活设置班级时空环境,突出对弱势学生的倾斜性保护;激励学生自由表达并进行自由积极性的等价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