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氮调控对日光温室蔬菜产量及氮素去向影响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ew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光温室作为现代农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我国北方地区广泛分布。由于日光温室具有高投入和高效益的特点,农户为获得高产往往投入大量化肥,导致我国日光温室生产过程中水氮投入过量问题严重。过量的水氮投入不仅会导致水氮利用率降低,还会使大部分氮淋溶至地下水,从而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为探究不同水氮条件下对日光温室氮素去向的影响,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南部日光温室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与15N微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水氮处理对蔬菜产量、氮素吸收及氮肥残效问题。试验共设置4个水氮处理,分别为不施氮+常规灌溉(N0+FI)、常规施氮+常规灌溉(FT+FI)、优化施氮+常规灌溉(OPT+FI)和优化施氮+优化灌溉(OPT+OI)。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日光温室进行连续五季水氮调控发现,与常规施氮及灌溉处理相比,优化施氮量及灌溉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不显著。各处理五季总氮素携出量差异不显著,说明减氮控水不会影响温室作物的氮素携出量。优化施氮可以显著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其中OPT+FI处理和OPT+OI处理氮素利用效率差异不显著,说明日光温室栽培模式下氮素的投入与灌溉存在比较严重的过量现象,优化施氮与灌水措施潜力巨大。(2)日光温室栽培中,15N肥料的当季利用率仅为7.7-11.8%,且常规施氮水平的当季利用率最低;土壤中残留的15N肥料的吸收量和利用率随种植季逐渐降低,第二到第四季15N利用率分别为3.15-4.30%、1.39-1.57%及0.27-0.47%,五季总氮素利用效率仅为12.7-18.7%。施入土壤的15N肥料主要以矿质态氮的形式存在,第一季结束后各处理0-60 cm土壤全氮15N残留率为72-81%,而矿质态氮残留率为53-57%;第三季结束后全氮残留率降低为34-47%,土壤矿质态氮残留率降低至17-31%;第五季结束后,各施氮处理0-60 cm土壤全氮15N残留率仅为11.0-16.8%,而矿质态氮15N残留率仅为7.6-12.7%。各土层矿质态氮(Ndff)有明显的下移趋势,OPT+OI处理土壤0-60 cm全氮及矿质态氮残留率显著高于FT+FI处理。(3)前三季各处理0-200 cm硝态氮含量变化不显著。第四季开始停用有机肥,第五季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开始发生显著变化,0-10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降低。从累积量来看,截止到第五季结束,N0+FI处理降低幅度为59%,而FT+FI处理累积量变化不显著,OPT+FI和OPT+OI两处理显著降低46%和37%。通过对土壤0-500 cm土壤硝态氮进行监测发现,各处理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峰值均发生在150-250 cm,硝态氮含量峰值为164-191 mg·kg-1;0-500 cm施氮处理累积量差异不显著,在5590.2-6829kg N·ha-1之间。不施氮处理累积量仅为3697.4 kg N·ha-1,显著低于各施氮处理。综上所述,日光温室过量施氮问题突出,导致氮素利用率低、大量硝态氮在土壤剖面累积。减氮控水保证作物产量的基础上,可有效提高氮素利用效率且减少氮素淋溶损失,从而达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其他文献
枣(Ziziphus jujuba Mill.)是原产我国的特色经济林果,有鲜食和制干两类,鲜食枣是我国枣产业的重要类别,研究枣果实成熟生物学对于鲜食枣的采收、贮运和销售具有重要意义。AP2/ERF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研究发现其可能参与枣果实成熟调控,但其生物学功能仍不清楚。论文基于枣基因组数据,结合转录组与q PCR分析,以及基因克隆和亚细胞定位等技术;利用Clontech SMART构建
温室大棚因长期种植单一农作物,出现土壤板结、养分不均衡、连作障碍等问题,使农产品产量下降,品质不佳,造成经济效益下降,生物菌肥的出现缓解了连作障碍带来的影响。本文以常规底肥为对照(CK),选取四种生物菌肥作为试验处理:均良固体菌肥(F1)、均良液体菌肥(F2)、生物菌肥(F3)和土壤修复剂(F4)。采用滴灌施肥的方式和宽窄行种植模式,比较分析四种菌肥对番茄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合四种菌肥对温室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新时期城市群的建设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兰州-西宁城市群区域作为我国西北部重要的经济发展核心区,其发展对实现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维护西北地区繁荣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既要体现作为区域增长核心的重点开发功能,又要完成生态安全保护任务。但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本底的脆弱性,对实现我国国土空间有效开发提出挑战。因此,协调好兰州-西宁城市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社会问题,迄今为止中国是世界上总人口和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同时中国的城市社会正经历复杂的转型过程,大量的老旧住区更新诞生于市场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城市资源环境紧缩的宏观背景下,住区更新与养老问题引发了全社会关注。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西安纺织城四棉单位制住区,经过70年发展变迁,如今面临“人与环境双老化”的严重困境,住区环境适老性更新迫在眉睫。本文立足于单位制住区环
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地处关中平原与陕北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境内山塬沟壑纵横交错,海拔落差446~1568 m。受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局地小气候影响,花期冻害是影响苹果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子,由于初春气温不稳定导致花期冻害频繁发生。研究表明,影响白水苹果开花早晚的主要气象条件是热量因子,其中以气温的影响最大。因此,根据对当地多年同期的气象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搞清楚该地区苹果始花期变化特征,对于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花
干旱少雨且季节分配不均是制约渭北苹果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覆盖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广泛应用的蓄水保墒措施,能够增加降雨入渗、减少土壤蒸发、实现水分的跨季节利用。本研究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水苹果试验站,在矮化苹果园中设置生草覆盖、秸秆覆盖和园艺地布覆盖管理方式,通过长期定位监测,研究不同覆盖管理方式土壤有效水时空变化特征、降雨入渗与雨后土壤水分衰减规律、土壤蒸发及水分利用效率,并调查了果树生长状况与
陕西作为我国苹果主产区,因其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等自然优势,苹果产业迅猛发展,目前种植面积以及总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但是由于土壤贫瘠、干旱缺水等自然因素以及果农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磷钾肥,忽视中微量元素的补充等不合理施肥措施,不仅导致苹果单位面积产量低下,而且由于养分失衡导致的水心病、苦痘病、花叶病、黄化病以及小叶病频繁发生,对果实品质造成显著影响,大大降低了苹果的商品价值,严重影响了陕西省苹果
由冰川或滑坡等阻塞雅鲁藏布江形成的大型古堰塞湖在第四纪期间因溃坝引发了高能溃决洪水,此类大流量事件可能在地表过程和区域地貌演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研究以雅鲁藏布江中段广泛分布的高能洪水沉积证据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沉积序列及内部特征,并以此解读洪水过境时的水动力特征及其变化;运用光释光测年技术对高能洪水及其相关沉积物进行系统的年代测试,在评估年代结果可靠性的基础上构建年代框架;利用浅水方程与逐步回水
甜瓜作为世界十大水果之一,深受市场喜爱。然而,现阶段部分种植户高频率、大剂量施用大量元素化肥而忽视了微肥的作用,这不仅不能实现增产优质,反而对栽培环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此外,微生物菌剂具备优良的生防效果,但其对植株促生研究尚处于基础阶段。因此,本研究以基质栽培‘千玉6号’薄皮甜瓜方式,探究不同四水合钼酸铵[(NH4)2Mo O4·4H2O]浓度(0 mg/L、0.02 mg/L和0.04 mg/L
为探讨陕西黄土高原不同区域果园土壤呼吸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区分其控制因素以及不同果园管理方式(灌溉、耕作、绿肥种植)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本研究在陕西中北部从北到南选择米脂党塔、安塞刘庄、洛川后子头、富平梅家坪和杨凌武泉五个具有代表性的成熟苹果园,围绕土壤呼吸变化、不同区域时空变异特征、灌溉耕作和绿肥种植,在实地考察与定点监测的基础上,借助Li-8100便携式呼吸仪对各区域苹果园以及不同果园管理下果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