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福建平潭和漳浦两处沿海岛礁测风塔1年实测资料及中央气象台下发的MM5数值预报产品资料,通过风速特性分析、降尺度插值方法、误差特征分析和后延误差订正等方法进行计算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对近海风电场位置风速上及风能分布特性分析表明:近海面风速的日变化位相特征较内陆平坦地面有一定的延迟,大风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在东北及东北偏北方向,其他方向的风力较为微弱,西南方向上的风力占比大致在10-15个百分点,风速weibull分布的拟合效果较好,属于平缓分布型,有利于风电机组的安装和运行、调试以及制定风电开发计划。2、由于micaps系统下载的MM5风速预报值的时、空分辨率较低,通过时空插值方法获得的测风塔风速预报的绝对误差(6h预报)几乎都在2m/s以上。通过对预报误差的因子分解分析可以认为:在12小时预报时效范围内,不连续下垫面的插值以及风速随机性带来的误差大于模式本身的演算误差,随着预报时效(24小时至48小时)的增加,模式的演算误差不断增加,而插值等原因带来的误差基本稳定。将不同原因引起的误差进行分离计算为进一步提高预报精度提供了有益的思路。3、通过对MM5预报风速误差的自相关系数计算分析,临近时次的自相关关系呈现高度相关特征,随着样本后延时间增长,这种线性相关关系逐渐减弱。6小时以内,几乎都能达到显著相关标准。MM5预报风速误差日变化特征较为复杂,通常有两到三个低值区和两个高值区,总体来说,1号塔的误差值要明显大于2号塔的误差值。夏季、秋季误差日变幅较大,冬季其次,春季误差日变幅最小,误差日变化相对较小,比较稳定。4、平均误差的直接订正法订正效果一般,各项预报效果指标并没有较大的改善。系统性订正方法订正效果比平均误差的直接订正法的订正效果有所提高,各项预报效果指标有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此订正方法下预报误差仍相对较大,达不到工程设计的要求。5、后延误差订正方案采用动态修订方法,通过以前若干时次的实际预报误差及湍流因子建立后时次误差的回归方程来对数值预报风速进行订正。采用逐步回归方法进行因子选择,相关因子通过0.05显著性检验,并根据两个季度的实际预报效果分析,认为可以采用以前两个时次的实际预报误差及风速标准差因子建立0~6h及0~12h的订正方程,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显著的改善风电场短期风速的数值预报效果,平均绝对误差明显降低,从0~6h预报时效的结果来看,1号塔各季分别减小0.68m/s,0.75m/s、1.11m/s、0.95m/s,降低幅度在31%-42%,2号塔各季分别减少1.61m/s、0.84m/s、0.78m/s、1.55m/s,降低幅度在34%.54%。6、外延试验预报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新增样本的修订效果显著,泛化能力较强。考虑到本研究采用的MM5数值预报产品本身网格间距较粗、分辨率较低,认为该方法结合更高分辨率的数值预报风速产品进行探索可能会有更好的预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