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返朴归真”及其对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tangdao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科技昌明的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但却带来了不可抵御的负面效应:人们急功近利,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完全丧失了作为一个人天真无欺的本性,在这样不容乐观的现实情况下,我们的道德教育更加显得苍白无力,只徒具形式而且变形的道德说教无法触动孩子的内心深处。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可以试图借鉴老子的道德思想来挽救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现状。老子的道德思想博大精深,始终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部分字句也成为了人们的名言警句,如“尊道贵德”、“道法自然”、“见素抱朴”、“清心寡欲”、“柔弱不争”等,但不论老子怎么论述他的道德思想,总是离不开人性的返朴归真论。通观《道德经》全文,老子虽未专就这个问题进行论述,但并没有撇开人性论,而是在“道”论和“德”论中充分论述他的人性朴真论:人性本来就是质朴和善良的,老子认为,人的不幸在于人迷失了自己的本性,为种种外物的、非本性欲望所累,人要重新获得幸福与自得,需要回归并保持自己的本真,即“返朴归真”。“返朴归真”的落脚点在于“本真”,其用意在于呼吁世人放弃执著,拚弃妄欲,无争、无为、重德向善,从而归复人类的自然本源,归复其自然本性,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道出了老子思想的最终目的。其涵义有两方面:第一,见素抱朴——人的自然本性。“素”是没有染色的丝,“朴”是指树木未制成器时的状态,意思是保持原有的本色,也就是老子主张人应当保持纯洁朴实,去除世俗的、外表的人为做作,回复本真的、内在的自然天性,达到自然纯朴的状态的观点,就是说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是讲真话、办真事、不弄虚作假、曲学阿世、堂堂正正、朴实可靠、保持一颗赤子之心的人;第二,道法自然——物的自然属性。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25章),人效法于地,地效法于天,天效法于道,道效法于自然,这是道家最早的关于“天人合一”的说法。人生于大自然,是自然孕育了人的生命,所以人应当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效法自然。另外,这里也有追求超功利、自然主义的审美情趣,主张事物的自然表露,崇尚自然的恬淡,反对过多的华饰与雕琢的涵义,而“自然无为”、“清心寡欲”、“柔弱不争”、“重德向善”恰恰是达到“返朴归真”这一境界的根本途径。本文在解读“返朴归真”的基本意蕴及方式,分析当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得出“返朴归真”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几点启示:1、以人性之提升为道德教育的导向;2、以协调人我关系、物我关系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3、注重运用“以物论理”的德育方法;4、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子的“返朴归真”正是人们重新获得幸福与自得,找回自己迷失的本性,不为种种外物的、非本性欲望所累的良药,因此在科技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返朴归真”对学校道德教育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及现实意义。重温老子思想,尤其是其“返朴归真”的理念,我们会从中得到无穷的道德教育智慧。
其他文献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家族电视剧。所谓家族电视剧,指的是电视剧创作中以具有母题性质的家族作为自己的审美表现对象,以两代及以上的大家族兴衰变迁作为叙事主干,以家族成员
目的:为适应体外生命支持系统在野战、自然灾害及医院间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现场救治及转运,研制一种可以对重症患者实施院前现场急救救治、医院间转运连续救治的移动式体外生命
司法大数据的建设与完善为教育法学实证研究提供了现实路径。在大数据思维下,对涉及高校纪律处分诉讼的232个讼争焦点进行量化分析,可以认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
现代景观如何传承民族文化,已经成为景观(风景园林)学术界与设计界不可回避,亟待解决的问题。方塔园作为“我国现代主义风格园林代表作”,成功地实现了“与古为新”,为我国以
大型风管的长度及宽度达到一定尺寸后会因应力集中导致风管坍塌,为降低风险需要在风管本体设置加强以减少应力。目前国内通风规范中对于风管加强有几种推荐方法,但均未对风管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论一直是中国诗学、文学和文艺理论研究的热门课题,近年来也是翻译研究,特别是古诗英译研究中的热点之一。而隐藏在意象之中的浩瀚中国文化更是诗歌翻译的重
目的:了解国内食品卫生与营养专业流行病学本科课程开设现状,为该学科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登录各院校主页、邮件和电话查询课程开设情况。结果:全国仅59%(10/17所)本
铁凝是当今文坛上一位相当引人注意的作家,自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发表作品以来,在三十年的写作生涯中,她创作了短、中、长篇小说数百部,显示了雄厚的实力。其众多作品展示给读
深入分析研究领导决策在城市特色构建及方案招标中所起的作用,为城市特色更新和未来古城招标提供有益参考。运用定量分析和实例研究,并采取因子分析和专家打分法相结合的方法,探
网络课程作为教育信息储存和传递的主要媒介,在网络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网络课程的质量已经成为制约网络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英语作为二十一世纪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