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咖啡酸-O-甲基转移酶(LcCOMT)的功能鉴定与应用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苯丙烷代谢途径是植物次生代谢的重要途径,其产物包括木质素,类黄酮和其他次生代谢产物。木质素和类黄酮等化合物作为植物细胞壁的重要组成成分,广泛参与植物耐受胁迫的生理过程。因此开展苯丙烷代谢途径中相关酶及其编码基因的功能与应用研究,不仅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相关产物的合成路线,还能够为酶的合理改造、基因表达调控与转基因植物的培育奠定理论基础。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作为我国中医传统药物中的常用药物和四川省的道地药材,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其中木质素前体物:阿魏酸是其指标成分和主要活性成分。在阿魏酸的生物合成中必须进行两个甲基化步骤,其中咖啡酸-O-甲基转移酶(caffcie acid O-methyltransferase,COMT)作为此途径中重要的甲基化酶,负责丁香基木质素单元的前体芥子醇生物合成中的催化咖啡酸合成阿魏酸的过程。实验室前期还发现COMT不仅可以对苯丙烷底物咖啡酸产生催化作用,还可以对其衍生物咖啡酸甲酯产生催化作用。在实验室前期的研究中已成功解析了川芎咖啡酸-O-甲基转移酶(Ligusticum chuanxiong caffcie acid O-methyltransferase,LcCOMT)的三维晶体结构(LcCOMT/SAM晶体结构与LcCOMT/SAH晶体结构)。本论文以此为基础,对LcCOMT开展理论与应用性研究,为系统认识LcCOMT的功能及酶促反应机制有更深刻的认识。研究成果如下:(1)对拟南芥与川芎等17个不同物种的COMT成员开展基因组学分析,旨在认识COMT的基本结构、系统发育模式与可能的调控机制。结果显示:拟南芥中有17个COMT家族成员,其基因编码300~400个氨基酸,其中甘氨酸和缬氨酸含量偏高;分子量约20 k D,理论等电点均小于7;二级结构中多为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系统进化树显示,COMT基因家族基本特征形成于单双子叶植物分离前。17种物种COMT氨基酸的保守基序分析得出10种不同的保守基序,其中motif1,motif2的保守性较高。这将为LcCOMT后续的相关研究奠定理论与技术基础。(2)采用分子模拟方法获得LcCOMT/SAM/caffeic acid与LcCOMT/SAH/ferulic acid的三维结构,并筛选和验证关键氨基酸残基。结果显示:Ser183可能是其关键氨基酸残基,LcCOMT-S183A突变体对咖啡酸的催化活性低于LcCOMT-WT野生型,进而推测Ser与SAH的结合会影响其催化活性。抑制活性实验表明:SAH的逐渐增加会影响突变体蛋白的活性,却不会影响野生型蛋白的活性,表明183位的Ser可能有防止逆反应发生且保护底物正向催化的功能。这部分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LcCOMT的催化机制。(3)成功设计并优化了含LcCOMT的重组大肠杆菌的全细胞催化合成阿魏酸的摇瓶发酵参数,通过正交实验探究出苯丙烷底物(咖啡酸/咖啡酸甲酯)最佳的参数条件。结果表明,催化咖啡酸合成阿魏酸的最佳参数条件为:诱导时间18 h、IPTG浓度95.32mg/L、诱导温度20℃。催化咖啡酸甲酯合成阿魏酸甲酯的最佳参数条件为:诱导时间16h、IPTG浓度95.32 mg/L、诱导温度30℃。这部分的研究可以为以后LcCOMT重组大肠杆菌的发酵生产提供必要的技数参数,为以后阿魏酸的生产和应用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也为阿魏酸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可能性。(4)通过转LcCOMT基因拟南芥的培育,旨在认识LcCOMT基因在植物体内的功能。结果如下:成功构建了p Cambia2301-LcCOMT重组质粒,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拟南芥,并获得转基因拟南芥阳性植株。为下一步研究植物抗逆性能和优良育种准备了植物材料并奠定了基础。(5)C3H(对香豆酸酯-3-羟化酶)和COMT作为苯丙酸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限速酶,通过C3H,COMT两个基因的融合,得到C3H-COMT的融合蛋白,可大幅度缩短对香豆酸合成阿魏酸的进程,从而提高此途径合成阿魏酸的反应效率。本研究成功构建p ET28a-C3H-COMT融合基因重组表达载体,并对C3H-COMT融合蛋白的表达进行条件探索及优化。此技术可以缩短该反应的进程,从而提高COMT催化合成阿魏酸的效率。
其他文献
尽端式生活性街道空间,作为街道空间中的一个特殊空间,其本身担当着复现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居民市井生活情景的舞台。作为传统街道空间的一种特例,这些具备自主生长能力的城市“犄角”空间迸发出了强劲的空间活力。而部分由城市管理者新建的街道空间,仍未能实现其预先设定的多样化、人情化及高效化等特点。本文以成都三环内的所有尽端式生活性街道为研究对象,以其内部空间的自组织生长为研究线索,试图呈现从宏观的案例区位分布特
弓网系统是电力机车从牵引供电系统中获取电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状态直接影响电力机车受流质量,弓网燃弧是弓网系统健康状态的一个重要体现因素,实现弓网燃弧的视觉检测和智能状态分析,对弓网系统的智能运行维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弓网燃弧数据集,并对弓网燃弧检测及分析过程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包括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弓网燃弧实例分割和基于前景、背景联合决策与质心匹配的弓网燃弧状态分析等。为满足本文弓
在满足可靠性要求的前提下,为了实现交通运输业轻量化设计要求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使用强度高、密度低、资源丰富的铝合金替代传统钢材是一个有效的措施。本文针对高强铝合金钣金件冷成形时塑性变形能力差且成形后回弹量大的问题,以7055铝合金为研究对象,对该材料热变形下的力学行为以及双C零件的热成形工艺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在不同温度、不同应变速率下对7055铝合金进行拉伸试验,分析了温度、应变速率
随着全球变暖、石油危机及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显现,人们对传统内燃汽车引发的环境与能源问题的担忧日益加重。近年来电动汽车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受限于单体电池较小的电压与容量,通常需要将成百上千节单体电池通过串并联的方式组成电池组,以满足电动汽车对功率与续航的需求。由于受到电池组内单体电池不一致性的影响,成组后的电池组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等方面会显著下降。为此需要在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
钨酸铋(Bi2WO6)作为一种窄带隙、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和光催化活性的新型半导体材料,在抗菌、环境治理以及新能源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Bi2WO6也存在光响应范围窄和光生电荷易复合等缺点,这极大限制了其光催化活性。因此,为了提高Bi2WO6的光催化效率,本文通过形貌调控、表面贵金属沉积和半导体复合等改性方法制备了Bi2WO6、Ag/Bi2WO6和TiO2/Bi2WO6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反应
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加上全球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逐渐枯竭,国家加大了对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这些清洁分布式能源进行远距离输电最好的方式就是高压直流输电。而高压直流输电的主要技术难题之一就为高压直流短路保护技术。高压直流断路器作为维护直流电网安全运行的关键设备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同时,随着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提前完成“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进入“十四五”发展阶段,实现关键设备和核心技
轨道扣件作为轨枕与钢轨之间的联结零件在保证轨道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至关重要,是轨道线路维护中的重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机器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步应用于轨道线路维护工作中。为进一步提高轨道扣件检修效率,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轨道扣件检测系统,能够实现列车最高时速350km/h下扣件的实时准确检测,并完成了系统硬件平台的搭建、检测算法的设计和程序的开发,主要内容如下:(1)确定轨道扣件实时检
超导电工技术是21世纪具有极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之一。在具有实用潜力的超导材料中,Nb3Al无论就其基本超导特性和抗应变特性都表现得格外突出。与Nb3Sn相比,Nb3Al在高场下具有更高的临界磁场、临界电流密度,将是未来核聚变超导磁约束装置中Nb3Sn超导线圈的理想替代品。然而就当前实用的基于快热急冷法处理的制备工艺而言,由于Nb3Al前驱体在高温过程中对热处理的敏感性,Nb3Al线
我国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系统采用工频单相交流供电制式,存在以负序为主的电能质量问题,电分相导致的供电安全和列车速度损失等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电气化铁路高速化、重载化的进一步发展。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24k V直流电气化铁路作为一种可选方案被提出。本文主要研究24k V柔性直流牵引供电系统中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型直流牵引变电所(Trac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随着城市的大力发展、市民日常生活的需求增加,则要求列车运行的速度需要提高,促使为列车提供动力的牵引供电系统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因此,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牵引供电系统,能否正常安全的运行显得愈加重要。从可靠性角度对牵引供电系统进行评估,可以对不同结构的牵引供电系统进行对比评价,也可以对系统中各个部位的可靠性进行计算,分析系统的薄弱环节,对实际工程提供参考数据。本文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