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肿瘤免疫因子治疗与预后价值的探索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x20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胃癌和结肠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根据全球癌症(GLOBOCAN)2018统计报告显示,2018年世界新增胃癌103万例,结肠癌109万例。随着诊断技术和治疗水平的提高,胃肠肿瘤患者的总生存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长,但由于胃肠肿瘤起病隐匿,进展迅速,大部分患者初诊时即存在广泛的浸润和转移。此外,晚期胃肠肿瘤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个体间临床治疗获益差异很大,预后较差。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预后生物标志物。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的免疫系统息息相关。近年来,抗肿瘤免疫治疗迅速发展,如溶瘤病毒、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s)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在胃肠肿瘤的治疗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此外,肿瘤患者的免疫状态和肿瘤浸润免疫细胞是机体抗肿瘤免疫的重要影响因素,具有预后意义。因此,免疫因子在胃肠肿瘤中的治疗和预后价值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1.第一部分:探索胃癌中免疫治疗靶点B7家族的ceRNA调控网络(1)在TCGA胃癌数据集中分析B7家族各成员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同时在GEPIA在线数据库网站进行癌与癌旁差异表达验证;(2)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筛选B7家族在胃癌中的上游调控micro RNA和lncRNA,构建ceRNA调控网络;(3)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RT-PCR)验证所预测的ceRNA调控网络;2.第二部分:探索外周血免疫细胞亚群在转移性结肠癌中的预后价值(1)收集2015年至2019年于肿瘤内科住院治疗的转移性结肠癌患者信息;(2)应用卡方检验分析基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3)应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法分析临床病理特征和基线外周血免疫细胞亚群对结肠癌预后的影响;(4)应用COX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基线外周血免疫细胞亚群与临床病理特征对结肠癌预后的影响;结果:第一部分:1.在胃癌组织中B7-H3与B7-H5表达水平最高;与正常组织相比,B7-2、B7-H2、B7-H3、B7-H6、B7-H7在胃癌中表达上调;2.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的方法筛选得到lncRNA XIST和COX10-AS1作为ceRNA通过调节miR-302家族和miR-520家族作用于B7家族;3.在HGC-27和SNU-216胃癌细胞系中敲除lncRNA COX10-AS1和XIST后,miR-302家族和miR-520d的表达上调,除B7-1外其他B7家族成员表达下调。第二部分:1.卡方检验结果显示BRAF野生型的转移性结肠癌患者基线外周血CD4+T细胞、CD3+T细胞、NK细胞和B细胞高于BRAF突变型患者;KRAS野生型的转移性结肠癌患者基线外周血CD8+T细胞高于KRAS突变患者;基线CEA正常值的患者基线外周血B细胞高于血清CEA高于正常范围患者;2.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CA19-9、KRAS、BRAF是预后不良因素,外周血ALB、CD4+T细胞、CD8+T细胞和NK细胞是转移性结肠癌的保护性预后因素。特别是在肝转移患者中,CD4+T细胞和NK细胞水平正常预示着更长的OS。3.基线外周血ALB、NK细胞和KRAS基因突变是转移性结肠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1.lncRNA XIST和COX10-AS1可能作为ceRNA通过调节miR-302家族和miR-520家族作用于B7家族。2.CD4+T细胞、CD8+T细胞和NK细胞是转移性结肠癌的保护性预后因素,其中NK细胞是独立预后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近些年来随着神经内镜技术的迅猛发展,其手术适应症也在不断的扩大。对于鞍结节脑膜瘤(tuberculum sellae meningioma,TSM)的治疗,相比于传统开颅手术内镜扩大经鼻入路(expanded endoscopic endonasal approach,EEEA)有其自身的优势,本文回顾性分析了内镜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8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
目的:miR-200a-3p可调节肺癌、乳腺癌中PD-L1的表达,但于胰腺癌中作用尚未报道,本研究意在探讨miR-200a-3p对胰腺癌中PD-L1表达的调节作用及其对胰腺癌细胞系增殖、迁移的影响,为胰腺癌免疫靶向治疗及基础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依据。方法:在TCGA数据库中对数据进行查询并且对PD-L1与miR-200a-3p的共表达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miR-200a-3p与PD-L1基因的表
目的:分析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合PD-1单抗治疗晚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应用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联合PD-1单抗治疗的晚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资料,收集患者的用药时间及用药剂量,用药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不同肿瘤生长速率(tumor
背景与目的:胃癌是全球第五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不到20%。多数胃癌患者被发现时已经到达晚期,化疗仍是转移性胃癌治疗的基本手段。除了少数Her-2阳性患者可以使用赫赛汀治疗,多数患者目前缺乏有效的靶向药物。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RAIL)是TNF超级家族(TNFSF)的成员。TRAIL结合TRAIL的两个受体(DR4,DR5)可以转移细胞外死亡信号,是癌症治疗的一种新型生物疗法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中国东北地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的肺腺癌人群经过一代EGFR-TKI治疗耐药后,EGFR-T790M位点突变与否与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协助临床医师筛选突变优势人群,获得更多有意义的临床诊疗建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20年12月于中国医大一院某科室经病理检测、基因检测及影像资料证实的EGFR阳性的晚期肺腺癌患者。EGFR-TKI治疗
目的: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与饮食习惯的改变,CRC在全球的发病率日渐升高,现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第3大常见恶性肿瘤。为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与发展,除适当改变生活习惯与营养分配外,临床检查与筛查更是重要的预防和诊治手段。FAM135A是序列相似家族中第135个序列A,有研究显示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FAM135A的编码蛋白发挥着抑制性作用。本研究主要通过q RT-PCR和Western b
研究背景: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全球第五大常见癌症、第四大致死性癌症,转移是其主要死亡原因。腹膜是胃癌患者最常见的转移部位。研究显示,不同Lauren分型的胃癌患者,尤其是弥漫型和肠型的转移模式差异显著,其在发病机制、遗传背景、流行病学和形态学上的差异可能使弥漫型胃癌更易发生腹膜转移,但相关机制尚不明确。迄今为止,尚无胃癌腹膜转移的有效预测因子。既往报告主要基于肿瘤标志物来预
目的:观察WWP2基因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者中表达程度、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以及化疗药物多柔比星(dox)可能对该基因表达的影响,在ALL细胞系Jurkat中敲减和过表达WWP2基因,观察该基因的表达水平对ALL细胞系增殖与凋亡的影响,以及在不同的WWP2表达水平下细胞对DOX药物的敏感性影响。方法:1.选取门诊骨髓穿刺标本,包括
目的:肺癌的发病率在全球名列前茅,并且它的死亡率在中国乃至全球癌症患者中首当其冲。其中患非小细胞肺癌的病人占肺癌患者总数的八成以上。近几十年来内外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手段不断发展,形成了以微创外科手术治疗为主的治疗体系,但总体疗效仍不理想。人类癌症的发生和进展与免疫功能相关,但与免疫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在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特性和意义尚不清楚。本实验旨在探讨免疫相关差异基因对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影响
目的:系统评价二甲双胍联合常规抗肿瘤药物对肺癌患者生存结局影响,进一步评价二甲双胍加入标准一线方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客观反应和生存期的影响;并通过队列研究探讨使用二甲双胍对非小细胞肺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铂类药物化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影响。研究方法:1、第一部分研究通过检索Embase、Pub Med、Cochrane Li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