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脑血管病是人类第三大致死原因,为中老年人致残的首位原因。在我国,缺血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发病后6h之内的缺血性脑梗死为超急性期脑梗死。这一时期,在严重缺血区与正常脑组织之间,存在处于低灌注状态的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如能及时溶栓并恢复血流,IP可能被挽救,否则将会梗死。而且在严重缺血范围广泛时,溶栓治疗可导致出血,反而会加重缺血脑组织的损伤。因此,在超急性期,确定IP和严重缺血区的范围,对脑梗死的溶栓治疗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平扫CT(nonenhancement computed tomography,NECT)可凭形态学改变识别脑缺血的一些早期征象并除外脑出血,但不能提供有关IP和不可逆缺血区血量减少程度的信息。近年来,CT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得CT由形态学诊断向功能学诊断的方向迈进。灌注成像可有效评价缺血组织血流状况,就可能区分急性中风时的梗死组织和IP组织。本实验对6h内不同时间点的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进行CTP检查,旨在研究超急性期脑梗死和IP的影像学表现,并与其脑组织标本红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和光镜病理变化相对照,评价CTP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材料和方法: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50只,体重240g~260g,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0只,对照组10只。实验组经颈外动脉采用线栓栓塞大脑中动脉制作大鼠超急性期MCAO模型。对照组除不插入线栓外,其余操作同实验组。本研究采用GE LightSpeed 16排CT扫描机。实验组大鼠按MCAO后0.5h、1h、2h、3h、6h进行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