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特色节日具有典型的地域性特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流行于湘黔桂交界地带的黎平县竹坪地区侗族传统粽子节,就是一个具有十分浓厚民族个性、当地除春节以外最重大的民族节日。其节日构成要素既不同于我国汉族传统端午节,也不同于周边其它侗族地区的五月五,而是自古就具有一套属于他们的节日文化体系,并紧紧与社会经济生产生活制度联系在一起。传统节日文化是个随着时代发展而流动的体系,它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而变化的,但其深层次的精神内核却往往不会轻易改变。过去粽子节最隆重的“上甲”求雨仪式活动随着物质经济的发展虽已消失,在现代新的元素不断融入情况下,侗族粽子节却仍基本完整地保持着传统的各种节日要素,包括节日日期选定内涵,各种粽子类别的文化意义,斗牛比赛活动、全村杀牛分肉、村寨集体“月也”作客活动、准新郎给准新娘家挑送粽子礼仪式及房族长辈给新生儿的粽子礼等重要元素。这些元素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新的意义。送粽子礼是侗族过粽子节的关键要素,包括给准新娘送粽子礼及给新生儿的新生礼。竹坪地区侗族过粽子节都要举行给新媳妇家送粽子礼的仪式,这是当地最重要、最具民族性也是最隆重的粽子礼。在某种意义上,它既表现为一种初始宗教的生殖崇拜仪式,也表现为一种民间亲属建构仪式,和一种婚姻制度文化形态。本文通过对侗族粽子节各个构成要素考察发现,侗族粽子节整体及各个构成要素环节都成了连结当地民间各群体的关系纽带。“经济嵌合在社会之中”,侗族粽子节在本质上是当地侗族人进行物质经济活动的根本反映。它不论在整体上或是在其各个节日文化要素环节活动中,都深入揭示了侗族初民初始时代的生产生活形态、当地民间传统经济运作模式与建构的另一层面和当地侗人传统经济心理观念等等传统物质经济内容及其发展脉络。换言之即经济活动始终嵌合在侗族粽子节日的过程、环节和内在文化之中。在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盛,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和缺陷在民族地区日显情况下,本文以竹坪侗族粽子节为研究对象,对其差异性所反应的初始的和谐经济形态、传统经济运作模式等内容进行经济人类学关注,以探索研究传统经济运作模式在地方经济现代化建设中的补充作用,从中寻找民族地方和谐、生态的社会发展建设有效途径。这对反思边远山区现代化模式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