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学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着两大困惑:一是多数学生作文时感到无话可说;二是学生作文存在“空、呆、硬、假”的积弊。本文通过对困惑形成原因的分析,希望能揭示出隐藏在现象内部的社会心理原因,为中学作文教改寻找新的突破点。本文采用比较分析和文献整理的研究方法,借助新兴的边缘学科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以阐释社会文化的诸多因素是如何制约、影响中学作文教学的。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社会接触面不广,自然感知失衡,阅读量不足,造成学生认知存量的匮乏,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个体能动选择性思维能力养成的普遍漠视,是导致学生作文时无话可说的重要原因。二、探索中学作文教学积弊的历史形成,我们发现,传统社会化心理与当前社会多元文明精神存在着冲突,教师导向严重束缚了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落后的教学思维与方法,导致作文教学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三、对写作行为内在机制进行再思考,在“三重转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非线性“三重选择”说,以期树立选择性思维能力重要地位。四、阐述了在多元思维的时代,应如何认识作文教学的“主体”涵义,相应提出了对作文教改的体会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