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制度,是我国食品卫生监督管理模式的一次根本性变革,标志着我国食品卫生监督管理步入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2002年4月,卫生部在总结国内外食品安全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向全国推行基于“责任分担”和风险度、信誉度的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分级管理,是一种全新食品卫生监督管理方法,能够促使监督管理模式由重许可轻监督转向许可与日常监督管理相互结合,提高餐饮业单位自身的管理水平优化配置有限的卫生监督资源,同时有利于监督工作由定性向定量的转变,有利于提高卫生管理行政效能和执法透明度,降低执法成本。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通过政府部门、食品生产经营者、及消费者三方的共同努力,使食品卫生达到良好水平,最终建立良好的食品卫生信誉体系。为了解实施食品卫生量化分级制度后成都市餐饮单位卫生状况,找出影响餐饮单位食品卫生质量的主要问题,提出干预措施,本研究对成都市卫生执法监督支队辖区内各类餐饮单位319户根据成都市餐饮单位卫生许可审查量化评分表(试行),成都市餐饮单位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评分表(试行)评分并分析结果,按照量化分级的原则进行量化分级,其中信誉度和风险度分级为C级(高度风险54.2%)的餐饮单位最多,其次为B级(中度风险24.5%),D级(极高风险8.8%)最少。卫生许可和经常性监督量化得分中大型最高,其次为中型和小型得分在同一水平;在经常性监督过程中,各级别餐饮单位的经常性监督标化分数逐步上升,第一次监督标化分与第二、三、四次监督标化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二次监督标化分与第三、四次监督标化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三次与第四次监督标化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卫生许可及经常性监督各关键控制环节不合格项目的户数明显减少,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级别餐饮单位在卫生许可审查和经常性监督中,均存在不同的卫生问题,通过量化分级找出各环节的关键控制点,按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HACCP)的原理,进行了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正确理解和实施餐饮业单位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调动餐饮业经营单位自身管理积极性,规范餐饮业监督管理行为,及时总结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提升卫生监督机构新形象,提高人员业务素质,保证标准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建立餐饮业单位食品卫生监督的长效监督管理机制,确保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