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利与共谋:乡村精英参与基层治理研究--以H省H村为例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w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农”问题关乎国计民生,一直以来深受全党、全中央的高度重视,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我国城镇化率高达百分之六十的今天,仍有越来越多农村地区的乡村精英为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倡导以生活方式城镇化的形式进行就地城镇化建设,这种现象在城郊地区的农村尤为明显。我国百分之四十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与农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也关乎国家整体发展。农村地区稳收入、保民生、促发展,对将农村打造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稳定器”和“蓄水池”有深远的意义。
  本研究以H省H村为例,考察乡村精英参与基层治理,并联合多方力量进行城镇化建设的现象。聚焦于回答“乡村精英”如何获取乡村治理权?基层治理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与外来资本如何进驻乡村治理场域?乡村精英对外来资本的接纳与合作的过程如何?如何化解两者之间的矛盾达到最后的融合?本文试图以“分利”与“共谋”为名,分析中国千万个近郊农村如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不断融合,乡村精英作为乡村的优势群体,其参与基层治理具有历史合理性和现实选择性。本文认为,乡村精英具有独特的制度优势和社会优势,且乡村场域存在特殊主义的资源分配模式,为乡村精英参与分利与共谋提供了契机。乡村精英投身基层治理,通过俘获项目的方式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外来投资商通过熟人介绍与乡村精英建立联系,共同俘获政治精英、笼络乡村黑恶势力,以游说和利益互换的方式达成分利联盟。在乡村精英的治理下,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人居环境得以改善,生产生活方式均朝生活方式城镇化方向发展。乡村精英的地位得以巩固和提升,但乡村公共资源也逐渐私有化,乡土文化严重异化,乡村社会呈现两极分化的现实样态。为此,本文认为,在乡村这一场域中,要培育乡村精英主导、普通民众踊跃参与的基层治理格局,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基层组织,执行“村财县管”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项目运行,打造“软治理”与“硬治理”相结合,法治与德治并行基层治理模式,瓦解乡村分利秩序和共谋机制,再造地方公共性,实现基层“善治”。
其他文献
摘 要:《祝福》是经典文本,篇幅较长,内容丰厚。教学时倘若忽视教学内容整合,追求面面俱到,课堂易滑向繁杂的困境。长文短教,涉及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关乎教学策略的探求。在《祝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帮助学生构建更为有效的阅读图式,将学生置于着眼于主体的阅读过程,使他们在“摆”进文本且充分遭遇文本之后又能跳脱出篇章与文本的局限,形成对文类的共通反应。  关键词:长文短教;教学内容;《祝福》  《祝
期刊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农村工业作为我国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发展传统。自改革开放初期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农村工业获得短暂繁荣后,我国农村工业尤其是东部内陆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发展十分缓慢。而当前在脱贫攻坚背景下以扶贫车间载体,通过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和城镇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我国贫困农村地区工业获得了快速发展,以扶贫车间为呈现形态的农村工业正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状态。为何脱贫攻坚背景下,我国农村工业能在市场机制不健全、产业基础薄弱、农民发展能力较弱的农村贫困地区再次焕发出发展活力?
  
厄立特里亚(Eritrea)己宣布残割女性生殖器和儿童婚姻非法,成为接受联合国条约和公约的众多国家之一。然而,厄立特里亚仍然是在世界上儿童婚姻率排名最高的国家(联合国人口基金,2014年,年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05年)。同时,儿童婚姻还破坏了许多婚姻法规,例如结婚年龄,并侵犯了多个子女的权利。通常,厄立特里亚的婚姻方式和合法性可归为:通过传统的婚姻,宗教婚姻和通过市政局完成的婚姻。它们三个被法律认可和接受。这项研究以结束儿童婚姻的法律和制度力量为主题,后来发现:决策者/非政府组织和当地社区对儿童的分类
21世纪之后,我国城市化进程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城市成为越来越多人居住的地方,城市空间版图不断扩大。由此,我们不禁会问到:现代城市空间形成之前,都经历过哪些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阶段的空间形态有何不同?空间形态变迁的主导力量是什么?空间形态的变迁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什么影响?笔者选择武汉国际博览中心片区作为个案,通过个案访谈、参与观察和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对现代城市空间生产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
  本研究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为基础,在“权力-日常生活”的分析框架下,对国博中心空间变迁的不同阶段进行分析
宗教作为现代社会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潮流中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内在和外在原因何在?这些变化是否有利于宗教的长期向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又产生了哪些矛盾?本文选取了一种极具时代特征和历史渊源的宗教形式——现代都市佛教,加以研究,以现代都市佛教的世俗化发展情况为研究主体,在多次实地考察以及大量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探讨。
  首先,简要介绍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及都市佛教的出现和发展,并发现了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其实也伴随着世俗化。其次,从五个方面——发展理念、弘法方式、
在国家积极推动外来人口城市社会融入的相关政策背景下,加上餐饮外卖行业快速发展,造成城市中“外卖骑手”这一新型外来人口人数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外卖骑手作为城市社会结构中的重要部分,其城市社会融入却仍存在问题。一方面是外卖骑手高强度、高风险和高不稳定的工作特质,另一方面是社会制度与城市居民对骑手的限制作用,导致相较于传统外来人口有所不同的外卖骑手,陷入城市融入的尴尬境地。
  本文通过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来对外卖骑手的城市社会融入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试图描述并阐释骑手在城市中的融入现状、特征及影响
本文的研究主题是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权威结构。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村庄治理者要具有领导能力、服务能力和公共管理的能力。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精英返乡成为村干部,承担起了村庄治理的重担。与传统的村庄干部不同,这部分乡村精英大多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与宽阔的眼界,这正是他们实现良好村治秩序的基础,有利于达致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目标。由此本文的研究对象即这部分返乡精英,将其定义为返乡服务型精英。本文的研究问题是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返乡服务型精英返乡带来村庄权威结构何种变化?
  本文以乡村治理理
市场化、现代化的发展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得原始村落面貌不复存在。乡村在追求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导致社会结构解体,社会纽带松散,村落共同体呈衰落状态。近些年,国家、市场与社会对乡村的倾斜使得部分“中间状态”的乡村利用乡村价值促进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社会关联,形成新型的村落共同体。本文利用社会资本理论视角,将社会资本分为正式网络关系获得的社会资本以及非正式网络关系获得的社会资本。并从村落对非正式网络关系的运用以及正式网络关系的介入两个方面来分析新型村落共同体的形成路径。
  研究发现市场经济的冲击虽
近几年,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部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选择返乡就业。高学历青年群体为什么返乡就业?他们如何返乡就业?学界对之虽有初步的探究,但多为宏观上促进该群体返乡的对策性研究,或停留在对大学生返乡意愿等主题的描述层次,较少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探讨高学历青年返乡就业的实际行动逻辑,以及个体就业行动与宏观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
  本研究从理性选择理论视角出发,聚焦于返乡就业青年中的高学历群体,运用理性选择分析框架对其返乡就业行动逻辑进行分析。在研究实施过程中,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选取赣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贫困问题始终是威胁人类基本生存的敌人,在我国,对贫困问题的关注也由来己久。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就带领人民群众吹响了向贫困宣战的号角。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不断完善,党又领导人民开展大规模的扶贫开发行动,以消灭绝对贫困,抑制贫富差距的扩大。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收官阶段,脱贫攻坚最后剩下的“硬骨头”主要分布在生存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区位条件封闭的偏远深度贫困地区。然而,深度贫困地区因个体能力贫困,而难以借助个体化脱贫模式走精准脱贫道路,这就造成了“精确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