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血管化腓骨肌皮瓣重建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方法、经验和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调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7年1月至2013年4月期间85例采用血管化腓骨肌皮瓣修复因不同原因所致的下颌骨节段性缺损。通过查阅病历资料、病理报告记录以及手术记录统计信息。①查阅病例资料来了解患者年龄、性别等情况。②查阅患者最终病理报告记录,统计导致下颌骨缺损的原发病因。③查阅手术记录统计腓骨肌皮瓣的基本信息包括腓骨肌皮瓣的皮岛大小、腓骨的长度、血管蒂的长度以及血管的吻合等以及下颌骨缺损的类型等。 结果:⑴下颌骨缺损一期修复重建者61例,二期修复者24例。受区彻底清创者10例,病灶扩大切除+颈部淋巴结清扫者61例,病灶单纯扩大切除者14例。病理分类:恶性肿瘤56例,良性肿瘤19例,炎症类8例,其它2例。⑵85例腓骨肌皮瓣所切取的腓骨最长为20厘米,最短为5厘米,平均12.6厘米。皮岛最大为7×15厘米,最小为2×3厘米。血管蒂最长13厘米,最短2厘米,平均5.9±2.7厘米。⑶吻合血管时,腓动脉与颌外动脉吻合51例,与甲状腺上动脉吻合30例,与舌动脉吻合4例;腓静脉与颈内静脉属支吻合99根,与颈外静脉吻合52根,与颈内静脉直接吻合13根,与面前静脉吻合4根。其中83例吻合了1根动脉和2根静脉,2例只吻合了1根动脉和1根静脉。静脉的吻合方式其中有152根与受区血管端端吻合,有20根为端侧吻合,其中有两例4根静脉因长度不足,取下肢大隐静脉搭桥吻合。⑷85例患者中,Ⅰ类缺损占1.2%(1/85);Ⅱ类缺损占8.2%(7/85);Ⅲ类缺损占15.3%(13/85);Ⅳ类缺损占30.6%(26/85);Ⅴ类缺损占14.1%(12/85);Ⅵ类缺损占3.5%(3/85);Ⅶ类缺损占16.5%(14/85);Ⅷ类缺损占10.6%(9/85)。植骨方式为连续植骨84例,折叠植骨1例。⑸术后发生皮瓣危象8例,其中动脉危象1例,其受区吻合的动脉为甲状腺上动脉,吻合方式为端端吻合;静脉危象7例,包括1例由于术后血氧饱和度不佳以及血红蛋白偏低致皮瓣青紫,受区静脉中颈内静脉属支9根,颈外静脉7根(均为同时吻合2根静脉)。经过积极探查抢救,2例抢救成功,2例腓骨瓣成活,皮岛坏死;另外4例完全坏死。腓骨肌皮瓣的存活率为95.3%,腓骨肌皮瓣的抢救成功率为50.0%。⑹术后供区仅有1例因植皮坏死而出现创面感染,导致皮肤皮下及少量肌肉组织坏死,深层的肌肉、肌腱等颜色、质地良好。换药后无好转,再次入院清创并行邻位瓣转移修复,后愈合。 结论:①腓骨肌皮瓣适用于多种不同原因导致的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修复。②腓骨肌皮瓣具有骨量充足、血供丰富、抗感染力强、成活率高、骨愈合快等优点,供区并发症少,损伤较小。③可根据下颌骨缺损的部位以及形态进行多段截骨重建,尤其对于下颌骨体及升支的缺损,能够较好的恢复高度,并且可同时携带皮岛修复软组织的缺损,是重建下颌骨节段性缺损较为理想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