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骨性Ⅲ类错合患者在正畸-正颌治疗前、后下中切牙牙根长度,下中切牙唇、舌侧牙槽骨高度,以及下中切牙冠根比例的变化情况,以期能为正畸-正颌治疗的诊断设计、风险预测等提供一种临床参考依据。
方法:选取就诊于南开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骨性Ⅲ类错合正畸-正颌患者30例,按照性别分组(男组17例,女组13例,平均年龄22.67±3.00岁)。在正畸-正颌治疗前、后均拍摄CT,通过锥形束CT扫描,进行测量。研究一通过选取5个标志点及4个测量项目,在三维空间建立下中切牙牙长轴,在矢状平面内测量釉牙骨质界到牙根尖点的直线距离,并在重叠图上测量治疗前、后下中切牙牙长轴的夹角;研究二通过选取7个标志点和6个测量项目,在三维空间内标记下中切牙唇侧、舌侧牙槽嵴顶点,在矢状平面内测量标志点到釉牙骨质界的垂直距离;研究三通过选取3个标志点和3个测量项目,在矢状平面内连接唇、舌侧牙槽嵴顶点,与牙长轴相交,分别测量交点到切缘、牙根尖点的距离,计算下中切牙牙冠和牙根的比值。
结果:
1.按照性别分组,结果显示治疗前和治疗后牙根长度均无性别差异(P>0.05)。治疗前、后牙根吸收量也无性别差异(P>0.05)。
2.治疗前牙根平均长度为10.27mm±1.39mm,治疗后牙根平均长度为9.73mm±1.23mm,牙根长度减小的平均值为0.54mm±0.34mm(P<0.01)。
3.下中切牙牙根长度平均变化0.54mm,牙齿倾斜角度平均改变了5.94°,二者PEARSON相关系数r值为0.8931,说明二者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0.064e0.3371x,(x=下中切牙倾斜角度变化量,y=牙根吸收量),决定系数R2值为0.8658。
4.正畸-正颌治疗前、后男、女两组唇侧和舌侧牙槽骨高度均无统计学差异。
5.治疗结束后舌侧牙槽骨高度平均增加0.59mm±0.47mm(P<0.01),唇侧牙槽骨高度平均降低0.78mm±0.68mm(P<0.01)。
6.下中切牙牙冠长度在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牙根长度在治疗前、后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
7.治疗结束后下中切牙冠根比显著增大(P<0.01)。
结论:
1.下中切牙牙根吸收无显著性别差别。
2.治疗前、后下中切牙牙根吸收明显,提示骨性Ⅲ类错合患者正畸-正颌治疗过程会造成轻度牙根吸收。
3.在治疗前、后,下中切牙牙根吸收量与牙齿倾斜角度变化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4.牙槽骨吸收无显著性别差异。
5.治疗结束后舌侧牙槽骨高度显著增加,唇侧牙槽骨高度降低更加明显。
6.治疗后下中切牙冠根比明显增大,牙冠长度没有明显改变,牙根长度明显减小,提示造成冠根比增大的主要原因是牙根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