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显微CT对西安地区出土约2200年前人牙进行扫描并三维重建,观察该批标本畸形牙内陷的发生率、好发牙位及常见类型,测量畸形牙内陷牙的根管形态,分析畸形牙内陷牙根管形态变异情况;采用螺旋CT对西安地区出土约2200年前人颅颌面骨进行扫描并三维重建,观察分析该批标本颅颌骨形态的特征,观察对颅颌骨以及面部结构特征影响密切的测量项目,分析该批标本的形态特征。方法:采用micro-CT对西安地区出土的2200年前人离体牙标本进行扫描,Mimics10.01软件三维重建,根据牙体牙髓病学畸形牙内陷的诊断标准和分类方法对距今约2200年秦始皇陵山任陶窑遗址出土人牙进行了观测。记录上、下颌畸形牙内陷的发生情况。样本包括67人,上下颌牙共517颗,其中上颌牙223颗,下颌牙194颗。根据根管形态的研究方法对距今约2200年前人畸形牙内陷上颌侧切牙及正常上颌侧切牙进行了观测。样本包括畸形牙内陷上颌侧切牙21颗及正常上颌侧切牙12颗。观测项目包括:根管长度,近远中向、颊舌向根冠、中、尖1/3及根尖孔处根管直径及根冠、中及尖1/3段根管锥度。采用spiral CT对西安地区出土的2200年前人颅骨标本进行扫描,Mimics10.01软件三维重建。根据人体测量方法、体质人类学及口腔正畸学测量方法对保存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约2200年前临潼湾李人颅颌骨进行测量分析。样本包括完整颅骨9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4例。观测项目包括:眶部4项,面部12项,下颌骨8项及角度9项测量项目。对所得结果应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对畸形牙内陷发生情况分析结果显示:67人中有21人发生畸形牙内陷,发病率为31.34%,517颗被检牙中有25颗牙发生畸形牙内陷,发病率为4.83%;发生畸形牙内陷的牙均为上颌侧切牙,最常见的牙内陷类型为畸形舌侧窝,其次为畸形根面沟,尚未发现有畸形舌侧尖及牙中牙,畸形舌侧窝可与畸形根面沟同时发生;畸形牙内陷双侧发生率为19.05%。②对畸形牙内陷上颌侧切牙及正常上颌侧切牙根管测量分析结果显示:畸形组与正常组根管长度无显著性差异;畸形组与正常组颊舌向根管中1/3处、颊舌向及近远中向根尖孔处直径有一定的差异,且均为畸形组大于正常组;畸形组与正常组根管锥度无显著性差异。③报告了颅颌面骨眶部测量数据,其中眶内侧间距及眶宽为男性大于女性,眶内侧间距及眶高则为女性大于男性;从三维结构报告了颅面部长度、宽度及高度测量数据,除下面高外,全颅底长、前颅底长、后颅底长、面宽、上面高及下面高等项目均为男性大于女性;报告了代表面下1/3的下颌骨测量数据,除下颌联合高外,髁突间宽、下颌角间宽及下颌升支高等项目均为男性大于女性;报告了颅面部角度测量项目,其中下颌角、Go-N-Go、SNA及SNB角均为女性大于男性,其余项目为男性大于女性。结论:本研究所测结果为系统的研究中国人牙形态发育异常及颅颌骨形态数据积累了相关资料,为本课题组的系列研究提供了原始数据;采用三维CT及计算机成像软件建立了古人牙及颅颌骨标本的三维数据模型,实现了珍贵的古人牙及颅颌骨标本的数字化保存,使标本成为可重复和持续利用的资源,达到了资源的共享,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