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童话中母亲形象之女性主义解读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klyzh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欧洲最舍不得告别童年的民族,英国为世人留下了众多优秀的童话作品,如《杰克与豆茎》,《快乐王子》,《彼得·潘》等。童话故事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能力,同时也向孩子们传递着一个社会最根本的文化信息。童话对不同性别的人物的塑造,直接影响着孩子对性别的观念和看法。因为童话中的主人公多为男孩或女孩,对他们母亲的描述变得不可避免。然而,母亲作为童话中的边缘人物,很少有批评家对她的命运给予全面关注。本文着力挖掘不同时期的英国童话中的母亲形象,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并展现母亲作为母亲,母亲作为女人,母亲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在英国童话中的嬗变。   英国的童话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在英国民间童话中,母亲被归类为或好或坏。如果她沉默,被动,无我,她即为好的母亲;否则,她便是邪恶的继母,终将遭到猎杀。第二阶段,王尔德童话揭露了母亲在社会中所受的压迫和剥削。第三阶段,二十世纪初问世的童话《彼得·潘》将母亲理想化为“家中的天使”。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从年轻母亲温迪的身上看到了希望,她终于可以打破沉默,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而且正面、密切的母女关系在这里开始建立。第四阶段的英国童话见证了当代作家对传统童话的女性主义改写。在其后现代童话《血窟》中,安吉拉卡特颠覆了传统童话中的母亲形象,赋予母亲智慧与力量。2006年《彼得·潘》也被续写,在英国女作家麦考林的笔下,母亲的主体性在这篇二十一世纪的童话中得以体现。随着时间的发展,英国童话中的母亲形象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作为“他者”,她在童话中沉默了几百年。终于,在女性主义的影响之下,母亲可以逐渐摆脱刻板的性别角色,开始成为一个具有主观性的人。
其他文献
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在新世纪里的美国文坛催生了一个文学流派:美国“9/11”小说。美国“9/11”小说在叙事主题方面有三种走向:一类意在解读文明的冲突与对话;一类旨在反映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开始传播到全世界,就其影响范围和后果来说,它是美国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学者、专家、经济学家、政策制定者等纷纷著书立说分析金融
学术书评作为一种潜在的对面子威胁性的语类,不仅对所评书目进行个人评价,而且还要处理诸如对书的读者、书的作者等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模糊限制语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被书
鲁迅被公认为是当代中国最杰出的作家,他给后世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阿Q正传》是其中唯一的一篇中篇小说。作为鲁迅先生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它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