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术书评的评价阶段中模糊限制语的人际意义——从评价理论角度的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xie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术书评作为一种潜在的对面子威胁性的语类,不仅对所评书目进行个人评价,而且还要处理诸如对书的读者、书的作者等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模糊限制语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被书评人广泛地用来协调可能会遇到的各种人际关系。   本论文以评价理论为理论框架来研究英语学术书评中模糊限制语的人际意义。作为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评价理论关注语篇中可以协商的各种态度,被认为是研究人际意义的理想框架。马丁认为评价理论是“关于评价的,即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所涉及的各种情感的强度以及表明价值和联盟读者的各种方式”(2003)。本文以评价理论为理论框架,通过分析英语学术书评中模糊限制语作为各种评价资源的分布情况,进一步探讨作为不同评价资源的模糊限制语所具有的特有的人际意义以及所传递的不同人际功能。本文的分析只限于所收集书评语料的评价阶段。   为使分析更具可操作性及可信性,本文所选的15篇书评数据来自5本具有典型语类结构的语言类期刊。本文在评价理论框架下对这15篇书评进行了数据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互为补充。研究结果发现模糊限制语以介入资源和极差资源的形式广泛存在于书评的评价阶段,但所产生的影响是不一致的。首先,作为介入资源的模糊语被书评人用来协商潜在或实际的外部声音,这表明书评人承认与不同声音的共存,以及与不同声音展开对话的必要性。其次,在所有介入资源中,扩展性对话中的接受资源最多。这与书评的评价阶段的特征相一致。作为接受资源形式出现的模糊语模糊了其主体间立场,一方面,让书评人做出更具批评性的评论来满足普通读者;另一方面,又能让书的作者更易接受评论来提高书评的说服力。最后,作为极差资源的模糊语旨在帮助书评人与潜在的不同声音连成同盟。极差的意义在于承认某个陈述的表达存在程度上的差异。这样书评人既可以表明其立场,又消除了各种可能存在的挑战。   本论文以评价理论来研究模糊限制语是一个成功的尝试。本论文对探究英语学术书评的写作策略以及学术书评的语类特征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其他文献
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莎士比亚都是读者最为熟悉的剧作家之一。从古至今,学者们用自己独到的见解从各个角度来解读其作品,但人们多把研究重点放在莎翁的悲剧上。笔者认为,莎士
Albrecht Neubert提出翻译能力包含五个“分力”:语言能力、文本能力、学科能力、文化能力及转换能力。语言能力作为翻译能力的基础,当然是应该是首要掌握的。  在中国,一般是
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1939),爱尔兰诗人和剧作家、象征主义大师、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为宣扬爱尔兰民族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现代英语诗歌的创造和发展
学位
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在新世纪里的美国文坛催生了一个文学流派:美国“9/11”小说。美国“9/11”小说在叙事主题方面有三种走向:一类意在解读文明的冲突与对话;一类旨在反映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开始传播到全世界,就其影响范围和后果来说,它是美国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学者、专家、经济学家、政策制定者等纷纷著书立说分析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