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野螟几丁质脱乙酰基酶CDA1和CDA2基因的表达分析及功能研究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rew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丁质是构成昆虫外表皮的主要成分,在昆虫生长发育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几丁质脱乙酰基酶(Chitin deacetylase,CDA)是几丁质降解过程中最先参与催化的酶,属于几丁质降解酶系,参与调节昆虫体内几丁质代谢。黄野螟是寡食性害虫,取食我国禁止贸易的二级保护植物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害虫发生时,植株的叶片、枝条数天便被啃食秃,严重影响了土沉香的生长、结香,为了减少造成大量物质损失,探寻绿色可持续的防治方法刻不容缓。本研究以黄野螟为研究对象,研究其CDA基因的功能,以期丰富CDA在昆虫方面研究,为探寻绿色防治害虫提供新思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黄野螟CDA基因的鉴定及序列分析基于黄野螟成虫转录组数据库,鉴定了两条黄野螟CDA基因,命名为HvCDA1(登录号:MK389498)和HvCDA2(登录号:MK389499)。其中HvCDA1基因序列全长1957bp,ORF框长度为1620bp,编码氨基酸539个,理论编码蛋白质分子量61.59k Da,预测等电点为5.04。HvCDA1基因与其它同源比对的昆虫CDA1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82.03%,且具有三个相同结构域;HvCDA2基因序列全长2 459 bp,其中ORF框长度为1 632 bp,编码氨基酸543个,理论编码蛋白质分子量61.70k Da,预测等电点为5.27,与其它同源比对昆虫CDA2基因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76.87%,具有三个相同结构域。(2)HvCDA1和HvCDA2基因的组织及发育龄期表达分析通过RT-qPCR确定了HvCDA1和HvCDA2基因表达谱,结果表明:在组织部位表达分析中,HvCDA1和HvCDA2基因表达量最高均位于体壁中,在马氏管中表达量最低;在发育龄期表达分析中,HvCDA1和HvCDA2基因均在所检测的发育阶段表达,在蜕皮前或后时两者表达量上升,并在蛹期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幼虫期表达量。(3)注射20-羟基蜕皮酮(20E)后HvCDA1和HvCDA2基因表达分析注射2μL浓度为1μg/μL的20E于黄野螟4龄幼虫体中,在8h时,对照组转录本水平相对平稳,而实验组HvCDA1的m 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同样,在注射20E后,在8h时HvCDA2转录本水平也明显上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HvCDA1和HvCDA2基因的表达受到蜕皮激素的调控。(4)HvCDA1和HvCDA2基因RNAi研究利用RNAi技术对黄野螟CDA基因进行研究。注射ds RNA于黄野螟体中将HvCDA1或HvCDA2基因沉默后,经RT-qPCR检测,在60h干扰效果最好,HvCDA1和HvCDA2基因干扰效率分别达74%和79%。同时,注射ds RNA将HvCDA1或HvCDA2敲除后,黄野螟出现畸形致死表型,其中注射ds HvCDA1的黄野螟有66.67%完成化蛹阶段,仅有23%完成羽化阶段。注射ds HvCDA2后的黄野螟有46.67%完成化蛹阶段,仅有6.7%完成羽化阶段。
其他文献
花青素作为一种类黄酮类物质,是植物体内广泛存在的水溶性的天然色素,其分布在花、叶和果实中从而使植物具有五彩缤纷的颜色。花青素还可以帮助植物吸引昆虫传播授粉,抵御紫外线的照射、冷害、干旱等侵害。多数研究表明食用含有花青素的食物能够降低心血管和肿瘤等方面的疾病。茄子(Solanum melongena L.)作为世界上大面积种植的蔬菜,其紫色果皮中含有大量的花青素。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通过前期的
社会组织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参与程度常常受到正式制度的深刻影响。立足于制度主义理论的分析视角,运用定量研究方法,重点探讨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正式制度嵌入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正式制度与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机会存在正相关关系;(2)正式制度与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3)行政—权力机制是正式制度对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影响机制。要促进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
农业智能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对目标水果的采摘一直是业界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为推动水果采摘机器人产业化,提高采摘机器人的综合性能以及应用价值,本文结合经典机器学习方法、卷积神经网络理论与双目立体视觉技术,以自然环境下的番石榴为研究对象,对图像采集、图像预处理、番石榴的准确分割识别与定位进行了研究,并开发了番石榴智能识别与定位系统,为复杂环境下的番石榴或者类似水果的采摘提供一种有效可靠的技术支持。本文的主
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过渡带,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在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双重压力下,我国许多地方大量的湿地被侵占和破坏,急需提出科学合理的保护手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地域特色是一个地区在自然和人文两方面表现出的与其它地域截然不同的特征,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多个研究领域。本文以广东佛山市湿地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3 S技术和文献查阅及实地调查方
巴戟天(Morinda offcinalis How.)是龙胆目茜草科多年生藤本植物,其原药及其系列产品药效和保健功能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推崇,被誉为我国传统的“四大南药”之一。由于其广阔的市场前景,人们大量采挖野生巴戟天,导致生态环境受严重破坏。综合考虑种植成本、水土保持和生态效益,林下种植巴戟天可能是一种可行的种植方式。然而,林下巴戟天人工种植栽培技术还不完善,不能适应中药现代化生产的要求。本研
小型旋翼植保无人机在田间作业时,向下的旋翼气流裹挟雾滴与作物冠层相互作用,从而导致作物冠层形成一种类似涡旋的物理形态。这种类似涡旋的作物物理形态及其出现的位置,就是旋翼无人机旋翼气流对靶喷施效果的直接反映。因此,要形成气流精准对靶作业模式,提升旋翼无人机田间作业效果,就必须获取涡旋的物理形态以及同时刻作业无人机的状态参数。针对涡旋与作业无人机状态参数采集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双机系统协同参数采集方法
近年来,养猪场的臭气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低成本的除臭方法在中小型养猪场中迫切需要,但目前暂未见报道。因此,本论文通过研究猪场风机末端除臭挡网安装的距离及系统的构建,以期获得成本低、效果好的新型除臭方法,为中小型养猪场臭气的减排提供新思路。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试验一研究单层和双层除臭挡网不同安装距离对舍内风速的影响,单层除臭挡网共设计6个处理组,空白组,2.0 m组,2.5 m组,3.0 m组,
香蕉风味香甜,富含营养物质,深受消费者喜爱。香蕉枯萎病危害性大且扩散蔓延速度快,对香蕉产业的打击具有毁灭性。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选育出的抗枯萎病的新品种香蕉‘中蕉9号’,具有高抗枯萎病特性。但是,目前对‘中蕉9号’的采后生理特性及其与品质形成相关基因表达间的关系研究较少。温度是控制采后香蕉果实成熟的最重要因子,与香蕉果实品质形成密切相关,因此,探讨不同温度条件催熟对‘中蕉9号’品质的影响及
在实际生产中,青贮原料收获以后,由于运输等因素往往不能及时装填密封压实,导致青贮的质量较差,营养物质流失。本试验分为三部分,选用全株玉米为试验材料,探究不同添加剂对贮藏延迟的全株玉米青贮品质的影响。试验一,将全株玉米根据贮藏延迟时间分为三个处理组,对照组D0及时贮藏(收获后0.5h内)。D12收获后堆放12h再贮藏,D24收获后堆放24h再贮藏,每组设置4个重复,压实密封后室温贮藏60天。结果表明
本文研究先以7种动物病原性革兰氏阴性菌(嗜水气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迟缓爱德华氏菌、鸡白痢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猪大肠杆菌K88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4种动物病原性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A型产气荚膜梭菌和猪链球菌)为指标菌,开展石榴皮、五倍子、山楂、鱼腥草和姜黄等5种植物提取物的体外抑菌试验,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