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是危害世界养禽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IBDV主要侵害雏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导致免疫抑制。1957年本病首次在美国的特拉华州的甘布罗镇(Gumboro)的肉鸡群中发生,20世纪80年代美国又发现了变异株,欧洲国家首先报道有超强毒株(vvIBDV)出现,90年代初vvIBDV传至中国及亚洲其它国家和地区。IBD给养鸡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研究近十几年来山东境内流行毒株IBDV基因变异规律,本研究从IBDV的致病性,IBDV在鸡体内的增殖规律及IBDV VP2高变区基因序列比较三个方面讨论IBDV山东分离株的致病性、VP2基因高变区是否发生变异。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1991~2004年间IBDV山东分离株对SPF鸡的致病性试验:7株IBDV系1991~2004年间从山东发病鸡群中采集到的法氏囊组织中分离到的IBDV(分别命名为SD91、SD92、SD93、SD94、SD96、SD01、SD04)。将160只28日龄的SPF鸡分为8组,7组分别通过点眼、滴鼻的方式人工感染7株山东分离株IBDV,另1组为不接毒的空白对照组。试验表明,SPF鸡接种IBDV后,出现精神不振,拉白色或黄色水样分粪便,剖检可见法氏囊水肿、充血、出血、坏死,并有黄色胶胨样渗出物,有的成紫葡萄状,病程长者法氏囊萎缩;肾脏肿大,呈“花斑肾”,输尿管内充满白色的尿酸盐物质。不同毒株对28日龄的SPF鸡致病性差异不大,7株IBDV分离株对SPF鸡的致死率均在35%~50%之间。对SPF鸡致死率比较高,说明近十几年来山东流行的IBDV是一株毒力较强的毒株。 2.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在SPF鸡体内的侵染性变化规律:为了研究IBDV在鸡体内的侵染性变化规律,把IBDV法氏囊组织匀浆,以点眼、滴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