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通过建立长爪沙鼠生化标记分析方法,研究国内饲养繁殖时间最长、最大的长爪沙鼠群体遗传结构及遗传分化。目的在于了解国内长爪沙鼠的群体遗传状况,为长爪沙鼠的生产和保种提供理论依据,为开展长爪沙鼠封闭群遗传检测提供技术手段;这对于制定长爪沙鼠实验动物遗传质量标准,进一步开展长爪沙鼠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照国内外大、小鼠生化标记分析方法,筛选出了适合于长爪沙鼠的27个富含多态性的生化基因位点和9种靶器官;优化出了最佳电泳条件,初步建立了长爪沙鼠生化标记分析方法。应用该方法对国内4个长爪沙鼠群体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显示,首都医科大学2个长爪沙鼠群体均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而遗传一致性较低;群体的遗传适应性、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变异程度差异显著(P<0.05),生物净化群体与初始群体比较有7.14%的基因丢失,但尚未出现明显的遗传分化现象(FST<0.05)。整个群体平均杂合度为0.1722,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群体均偏离了哈迪—温伯格平衡(P<0.01)。浙江省实验动物中心2个长爪沙鼠群体也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遗传一致性较低;群体的遗传适应性、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变异程度差异显著(P<0.05),生物净化群体与初始群体比较有17.86%的基因丢失。整个群体杂合度为0.1412,表明群体具有较高的杂合度,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群体偏离了哈迪—温伯格平衡(P<0.05),群体内出现了明显的遗传分化(FST>0.05)。比较不同地域长爪沙鼠群体间遗传特性,结果发现首都医科大学长爪沙鼠群体遗传适应性、遗传多样性水平及遗传变异程度都明显高于浙江省实验动物中心沙鼠群体(P<0.05),并且两个地域沙鼠群体间出现较为明显的遗传分(FST>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