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牛膝为苋科植物川牛膝Cyathula officinalis Kuan的干燥根,具有逐瘀通经,通利关节,利尿通淋等功效。川牛膝炮制品有生品川牛膝片和酒炙品酒川牛膝,现版《药典》对酒炙工艺和酒川牛膝的描述过于模糊,并未客观的阐述酒炙工艺参数和酒川牛膝评价指标,实际多根据性状等传统经验进行判别,难以保证酒川牛膝质量,也难以体现中药“生熟异用”的特性。同时,现版《药典》难以鉴别川牛膝常见伪品头花杯苋(俗称麻牛膝)、杂牛膝及其掺伪品,质量标准存在重大缺陷。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目的在于为川牛膝建立规范化、客观化、现代化的炮制工艺和可鉴别“真伪生熟”的完善质量标准体系。主要研究内容为以下3个方面:川牛膝片炮制工艺研究。本部分以8个HPLC特征峰(含杯苋甾酮)、浸出物、软化程度评分、饮片成形率为评价指标考察软化时间对洗润工艺的影响;以饮片成形率为评价指标考察切片厚度对切片工艺的影响;以8个HPLC特征峰(含杯苋甾酮)、浸出物和水分为评价指标考察干燥温度和时间对干燥工艺的影响。通过川牛膝内外特征评价结果,并结合现代化中药炮制的实际情况要求,优选川牛膝片炮制工艺为:取川牛膝,清除杂质,切除芦头,按药材约中部位置处最大直径R为1.8cm进行分档,清水洗净堆润,软化524h,切制2±0.25mm圆片,于65±5℃环境下干燥1.52h,筛除杂屑,即得。酒川牛膝炮制工艺研究。本部分以酒精度、总糖、β-苯乙醇为判断指标,并结合实际生产成本考虑,拟定酒川牛膝炮制用辅料黄酒的类型为以稻米为原料的传统型干黄酒或半干黄酒。以8个HPLC特征峰(含5-羟甲基糠醛和杯苋甾酮)、浸出物、水分和性状为评价指标考察不同水平的加酒量、闷润时间、最大炒药量比重、炒制温度、炒制时间、炒筒转速共6个酒炙工艺因素与酒川牛膝内外特征、终点药温的相关性。采用基于信息熵理论的均匀设计,对优选的关键酒炙工艺因素最大炒药量比重、炒制温度、炒制时间进行回归分析,并结合现代中药炮制的实际情况要求,优选酒川牛膝炮制工艺为:取川牛膝片,按比重加10%的黄酒闷润23h,称取最大炒药量比重为40±5%的川牛膝片,置转速为15±2r·min-1,恒温至200±10℃的鼓式炒药机中炒制15±2min,药温达到135±5℃时取出,晾凉,筛除杂屑,即得。川牛膝、川牛膝片、酒川牛膝质量标准研究。本部分主要对川牛膝、川牛膝片、酒川牛膝的质量标准内容进行研究,梳理了性状,修订了薄层鉴别方法,新增了泡沫鉴别、β-苯乙醇鉴别,修订了浸出物限度,新增了特征图谱和含量测定(5-羟甲基糠醛、杯苋甾酮)方法并制定了新的限量范围,同时还对水分、总灰分、等进行研究。此外还研究了阿魏酸含量测定法,但因川牛膝伪品中也能检出,且制样过程复杂,故暂不纳入质量标准草案。根据质量标准研究,起草了川牛膝、川牛膝片、酒川牛膝质量标准草案。综上所述,本课题通过对川牛膝片炮制工艺研究,酒川牛膝炮制工艺研究,川牛膝、川牛膝片、酒川牛膝质量标准研究,为规范川牛膝炮制工艺、鉴别川牛膝及炮制品“真伪生熟”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川牛膝酒炙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