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通孔直流铜填充中添加剂协同效应的仿真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sh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硅通孔技术(Through Silicon Via,TSV)是通过在芯片和芯片之间、晶圆和晶圆之间制作垂直导通,实现芯片之间互连的最新技术。该技术能够使芯片在三维方向的堆叠密度最大,外形尺寸最小,并且能大大改善芯片速度,同时实现低功耗,因此成为目前最热门的三维封装技术之一,其中硅通孔的填充是TSV工艺流程中关键的技术。本论文采用有限元仿真法,针对硅通孔直流镀铜技术,分别基于添加剂积聚效应和竞争吸附机理,模拟添加剂辅助作用下的铜填充过程,研究添加剂配比、浓度分布、电势分布等因素对填孔形貌的影响,试图找出添加剂的最佳用量和电镀最优参数。针对电镀前通孔预处理过程,首先根据电化学实测极化曲线建立仿真模型,获得通孔内部理想的初始覆盖率分布规律;其后建立铜界面吸附模型,模拟不同添加剂浸润中铜阴极的吸附情况,据此优选适宜的浸润预处理方法。添加剂积聚效应仿真表明,通孔底部加速剂覆盖率随着局部界面面积的收缩而升高,达到电镀速率反转效果,能够保证深宽比3:1通孔的超级填充。而对于高深宽比的硅通孔,需要整平剂发挥取代加速剂的作用,有效抑制孔口铜沉积,促进无缺陷填充。竞争吸附模拟表明,对于孔径为50μm、孔深为300μm通孔,最有利于获得超级填充的添加剂配比为SPS 10ppm、PEG 300ppm和JGB 10 ppm。仿真显示,孔径为30μm、孔深为300μm通孔理想的初始覆盖率应满足孔底部0.25左右,孔口0~0.1。为达到理想的初始覆盖率,可选用的预处理方法包括:SPS+JGB水溶液浸润法,先SPS后JGB水溶液浸润法,以及先SPS+PEG后JGB水溶液浸润法。本论文通过仿真手段为硅通孔电镀铜填充的工艺优化以及新添加剂研制提供了理论分析。与实验相结合,该仿真研究可用于预测硅通孔填充结果,对TSV无缺陷填充的实现进行指导。
其他文献
人机交互是人工智能的重要组成环节,大脑与机器的交互是人机交互中最具有挑战性的一类。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直接将人脑与机器进行互相交流,在许多领域具
近几年,空间数据库查询技术在智能识别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具有越来越主要的地位。在空间数据库中,近邻查询是重要查询类型之一,但现有的最近邻查询并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借助算力的提升和云计算架构的推进,依赖于海量计算的深度学习算法迅速发展。在此基础上,许多过去依靠人工难以实现却亟待解决的应用问题获得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其中,身份识
图片分类技术旨在借助机器学习算法与计算机的高速运算能力来实现图片信息的提取、理解与分类。而食物图片分类作为细粒度的分类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面临更多困难。不同国
目的: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炎症性肠病的主要类型之一,目前,儿童克罗恩病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增加。在疾病早期对CD患儿进行全面的评估有利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
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区域互联成为未来中国电网的发展趋势,电网的结构单元数量及类型越来越多,给电力系统的故障诊断带来严峻挑战。当前主流的故障诊断技术仍然停留
在现代化的生活中,由于卫星导航定位容易受到多径、非视距等多因素的干扰,不足以满足人们方方面面的定位需求,而地磁导航由于地磁场本身的稳定性与隐蔽性、适应性、成本低等
运动控制系统具有高度复杂的、非线性的特点,上肢协调运动作为生活自理的必要条件,是由中枢神经运动系统控制、与上肢运动相关肌肉群协调收缩、相互作用的结果,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肌电信号(Electromyography,EMG)能够反映运动控制系统的响应信息。肌肉间的相互作用体现在肌间耦合关系,反映了神经系统对运动肌肉的控制支配作用,肌间耦合强度体现了肌肉的激活性和协调性,进而评价运动系统功能。因此,上肢协
目的:本实验以microRNA调控的引种金银花质量变异机制为主体,从金银花的活性成分和microRNA调控两个方面进行研究讨论,以期为揭示microRNA调控金银花质量变异机制提供科学依据,为金银花优良种质选育及质量评价奠定基础。方法:(1)基于UPLC-MS/MS技术检测原产地与引种产地的亚特金银花中黄酮、绿原酸、环烯迷萜三大类16种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2)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
智慧教室多类别人物检测与识别在教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技术的研发不仅可以实时了解到学生是否认真听课、学生的具体上课状态,并能够反馈出一节课中每个学生的专注度分布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