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ndothelial cell specific molecule-1,ESM-1)在小鼠正常肝组织及血吸虫病肝组织中不同时期的表达、分布及其作用,并且观察黄芪总苷(astrogalosides,AST)对血吸虫病肝组织中病理形态学变化及ESM-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钉螺孵育后逸出的中国大陆株日本血吸虫尾蚴,以盖玻片法经小鼠腹部皮肤攻击感染,总计感染120只ICR小鼠,每只小鼠感染30±1条日本血吸虫尾蚴。实验小鼠造模35d后随机分为AST高剂量(20mg/kg·d)组、AST低剂量(10mg/kg·d)组、阳性药(护肝片,540mg/kg·d)组、模型组,每组30只,灌胃给药1次/d。实验小鼠均于感染血吸虫尾蚴40d后以吡喹酮(500mg/kg·d)治疗2 d,药物均以5 g/L羧甲基纤维素钠为溶媒,10 ml/kg·d灌胃。正常对照组为30只健康鼠。模型组和正常组均以等量5 g/L羧甲基纤维素钠灌胃。分别于感染后第6、10、14wk末每组随机处死10只小鼠,取肝脏组织作常规病理学检查,并制作组织芯片;应用HE和天狼猩红染色法观察小鼠虫卵结节大小及纤维化程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检测ESM-1 mRNA及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以细胞质中出现明显黄色或黄褐色颗粒为阳性,采用图像分析技术进行相对定量分析,以平均光密度(mean optical density,MOD)值表示免疫染色结果。原位分子杂交结果以细胞质和/或细胞核出现明显黄色或黄褐色颗粒为阳性染色,计数每高倍视野肝间质内阳性细胞数。结果:(1)感染后6wk,汇管区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亦可见一定数量的单核细胞浸润。肝内病变主要是散在分布于汇管区的急性虫卵结节,部分汇管区见虫卵聚集成簇,虫卵结节周围可见少量胶原纤维。AST两个剂量组病理形态学改变与模型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10wk和14wk末,血吸虫肝病的主要表现为慢性虫卵结节和纤维化结节,虫卵周围主要为梭形的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包绕,可见胶原纤维沿汇管区延伸并相互连接,部分肝细胞间亦可见少量胶原纤维。AST两个剂量组虫卵结节面积及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P<0.05)。(2)ESM-1 mRNA及蛋白在正常小鼠肝组织中仅血管内皮细胞和部分肝细胞有较弱阳性反应,主要定位于细胞质。(3)血吸虫肝病组织中,ESM-1蛋白免疫染色定位于细胞质,主要分布在虫卵结节和肝间质的各种炎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胆管上皮细胞和肝细胞。(4)血吸虫肝病组织中,ESM-1 mRNA在细胞中定位于细胞质和/或细胞核,在组织中主要分布在虫卵结节和肝间质,在炎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及淋巴细胞)、胆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肝细胞表达,成纤维细胞未检测出ESM-1 mRNA。(5)血吸虫肝病组织中(模型组),ESM-1蛋白的MOD值均高于相应的正常对照组,10wk及14wk时较6wk时显著增高(P<0.01),但10wk和14wk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6wk时AST高、低剂量组和模型组之间ESM-1蛋白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10wk和14wk时AST两个剂量组ESM-1的蛋白水平低于模型组(P<0.01);10wk时AST高、低剂量组ESM-1 mRNA阳性细胞计数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小鼠血吸虫病肝组织中,炎细胞可能是产生ESM-1的主要细胞之一,成纤维细胞可能存在ESM-1受体。推测ESM-1可能通过旁分泌作用参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过程,AST可能抑制ESM-1蛋白翻译,或抑制成纤维细胞中ESM-1受体的表达,或抑制ESM-1与受体的结合,并可能通过这一途径抑制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