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三种前路植骨融合术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远期疗效比较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hangmaf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三种颈椎前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对术后远期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我科8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按植骨材料不同分为A、B、C三组,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A组采用前路减压同种异体骨植入钢板内固定术治疗;B组采用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入钢板内固定术治疗;C组采用前路减压钛网植入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进行3-7年随访,平均随访时间5.6年。定期进行JOA、VOS评分;拍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椎间高度、曲度变化并判断术后融合状况。结果:(1)术后JOA、VO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各随访时点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同一随访时点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三组患者术后椎间高度较术前均有增加(P<0.01);A、B组内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终访时与术后3天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各随访时点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12个月、终访时与术后3天、3个月、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与至终访时椎间高度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3)术后椎间高度及整体曲度较术前均有恢复(P<0.05),长期维持效果满意;(4)A组术后3个月及6个月融合率与B、C组相应随访时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A组异体骨融合时间较长;三组患者终访时融合率分别为96.0%、96.7%、96.5%,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5)术后均未见内置物明显移位、塌陷,未出现固定钢板松动及断裂。结论:三种前路减压植骨方式术虽各有利弊,但术后均可明显减轻脊髓型颈椎病症状,且远期疗效满意,术者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以达到最满意的临床疗效。
其他文献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媒体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冲击,同时也改变了记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角色、地位。本文重点以电视新闻记者为对象,探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记者思维方式、角色
目的:(1)建立基于精细解剖基础上的冷冻肋间神经用再生动物实验犬模型,研究肋间神经在特定的冷冻温度(-70℃)下在不同的冷冻持续时间(30S、60S、90S、120S以及180S)后的病理改
目的:目前关于DS的手术治疗存在较多争议,是否融合仍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进行研究,比较单纯椎管减压术与椎管减压合并内固定融合术治
个性化手术模板作为将术前规划方案转化到临床实际操作中的有效手段而被广泛使用。目前国内的手术模板主要依赖进口或使用CAD绘图软件设计。前者的费用高昂、交付时间较长且
目的:研究评价关节镜下四股自体STG重建前交叉韧带临床疗效,总结手术经验和治疗体会。材料与方法:本研究所有病历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运动损伤骨科和微创骨科病房
随着人类医学理论的不断进步,医疗设备的逐步升级,医疗外科正发生着质的飞跃。另外,随着工业4.0时代的开启,计算机、机器人、物联网等新型技术的运用愈发成熟,正逐渐改变着人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近几十年来,我国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与此同时各工程技术研究人员也进行了大量与之相应的理论研究。在大量的工程实践中,人们通过现
目的:探讨基于Riker镇静-躁动评分系统的护理干预在神经外科ICU躁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56例神经外科ICU躁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
目前我国的能源形势严峻,核能成为目前唯一有大规模替代能力和前景的能源。为了保证国家的能源安全,必须大力推进核能的利用,发展核电产业。在我国核电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投资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实现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实现中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