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卫生改革进程中,中医药始终是政府重点扶持和发展的领域,合理的中医药资源配置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中医药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市作为我国首都,汇聚了大量的中医药资源,并不同程度地分布在各功能区之间,其配置是否公平、高效一直为中医药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所关注。另外随着“非首都功能疏解”与“优化卫生机构空间布局”等政策的推进,北京市中医药资源在功能区间的分布势必会发生变化,这也为北京市今后的中医药事业规划带来了一定影响。研究目的通过研究北京市中医药资源在功能区间的分布与变化,及其配置的公平性与效率情况,了解北京市中医药资源配置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通过预测研究2020年北京市及各功能区的中医药资源情况,观察其能否满足《北京市“十三五”时期中医药发展规划》中提出的要求,为政府下一步规划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使用文献研究法梳理近年来国家和北京市出台的中医药政策,总结国内外卫生资源配置及预测研究方法,归纳常用评价指标;使用描述分析法分析北京市中医药资源在各功能区间的分布与变化;使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评价北京市中医药资源配置公平性;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评价北京市中医药资源配置效率;使用灰色模型法预测北京市未来中医药资源情况。研究结果从中医药资源在功能区间的分布来看,2016年北京市60%-70%的中医药资源集中在城六区。其中,首都功能核心区每千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为2.06人,中医床位数为2.17张,远远高于其他功能区的千人口拥有量。与2015年相比,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中医类医疗机构减少5个;年末5000元以上中医设备减少147台;中医药收入减少4.42亿元;中医药人员与中医床位虽略有增加,但与其他功能区相比,其增长速度较慢。从中医药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来看,2016年北京市各类中医药资源按人口配置时,其基尼系数分别为0.0475(中医类医疗机构)、0.1459(中医执业(助理)医师)、0.1230(中药师(士))、0.1426(中医床位)和0.2466(中医设备),处于“高度公平”和“比较公平”水平;而按地理面积配置时,各类中医药资源的基尼系数均大于0.4,处于“不公平”水平。在使用泰尔指数对北京市中医药资源配置差异进行分解后发现,北京市中医类医疗机构与中医床位的配置差异主要来源于功能区内的配置差异,而中医药人员与中医设备的配置差异主要来源于功能区间的配置差异。与2015年相比,北京市中医药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有所下降。从中医药资源配置的效率来看,2016年首都功能核心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为DEA有效,综合效率分别为1.098和1.016,城市功能拓展区与城市发展新区为DEA无效,综合效率分别为0.749和0.902。2015—2016年各功能区的中医药全要素生产率均大于1,即各功能区的中医药资源配置效率均有所提高,且提高原因均为技术的进步。从预测结果来看,2020年北京市中医药资源在总体上可以满足《北京市“十三五”时期中医药发展规划》中提出的目标。但从各功能区来看,郊区中医药资源数量距离政策要求可能尚有一定距离。研究结论2016年北京市中医药事业总体发展较好,千人口中医药资源配置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各类中医药资源仍主要分布在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但首都功能核心区已出现部分中医药资源下降或增速放缓的趋势,城市功能拓展区与城市发展新区的中医药资源增长较快,生态涵养发展区部分中医药资源发展较好,但底子仍较为薄弱,需进一步提高。北京市中医药资源按人口配置的公平性较好,远优于按地理面积配置。然而郊区地广人稀,若仅按人口进行配置,将影响中医服务的可及性。因此在今后的配置中,政府不仅要从人口考虑,还应考虑地理因素。北京市中医药资源配置整体效率不高,无论是在技术效率方面还是规模效率方面,均需要提高改善。特别是城市功能拓展区的中医药资源配置效率最低,要注意技术效率的提高,以及控制中医药资源规模的盲目扩大。虽然未来北京市中医药资源总量可以满足政策提出的要求,但中医药资源配置还要在功能区间进一步合理规划,以便配合“非首都功能疏解”政策的实施,缩小城区与郊区在中医药资源配置上的差距,从而提高中医药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