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慢性肾炎是原发于肾小球的一组免疫性疾病,免疫介导的肾脏损伤是这一病理过程的关键环节,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在慢性肾炎的治疗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由于肾脏疾病的特殊性,慢性肾炎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剂量大、疗程长,治疗过程中难以避免患者免疫功能紊乱,并发感染,有时甚至是致命的危害。临床上亟需寻求一种解决激素免疫抑制剂导致免疫机能紊乱的对策。研究证明中医药可调节慢性肾炎患者的免疫功能,但以中药复方、辨证论治的报道为多,而艾灸应用于慢性肾炎的文献尚未见有报道。近年来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均证实:艾灸与免疫功能有其内在联系,对机体免疫功能进行良性、双向性调整,使机体不同系统的脏腑器官功能活动由异常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且艾灸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本课题目的在于观察慢性肾炎患者经过艾灸神阙、关元、气海穴位后相关实验室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探讨艾灸对于此类患者免疫功能调节的作用。为调节慢性肾炎免疫功能提供一种新的途径和思路。方法:纳入广东省中医院肾病门诊2013年3月至2013年12月期间符合本次研究要求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按简单随机法,随机分到甲组和乙组。共有A、B两种处理,分为两种处理次序,观察时间为期8周。A处理:维持基础治疗加艾灸治疗观察,取穴:神阙、气海、关元。用苏州艾绒厂生产的清艾条点燃后置入艾箱,铺厚巾后放于穴位皮肤上,以有温热感不痛为宜,皮肤潮红为度,每次15-20分钟,每周3次治疗。B处理:维持基础治疗。甲组:第1-4周予以A处理,第5-8周予以B处理。乙组:第1-4周予以B处理,第5-8周予以A处理。所有患者分别在第0周、第4周、第8周检测以下项目:尿常规、血肌酐、血尿素氮;T细胞亚群(包括CD3、CD4、CD8、 CD4/CD8)、免疫球蛋白(IgA、IgG、IgM)、补体C3。并录入临床观察表。采用Excel建立基本信息资料库,后导入SPSS18.0数据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013年3月至2013年12月期间符合本次研究要求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共31例,其中男性4例,占13.3%,女性26例,占86.7%,年龄最大者63岁,最小者24岁,平均年龄为41.23±11.7岁,随机进入甲组者16例,随机进入乙组者15例,其中2例患者按脱落病例处理,不纳入研究病例,最终纳入统计者共29例。2.时期效应:患者CD3、CD4、CD4/CD8、IgA、IgG、IgM、补体C3、LYM、BUN、Scr、尿潜血、尿蛋白质的疗效平均差值在两个不同次序组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本研究中的处理对于患者这些指标的疗效可能不存在时期效应;患者CD8的疗效平均差值在两个不同次序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提示处理在不同时期可能存在时期效应。3.不考虑时期的效应比较:患者CD3、CD4、CD4/CD8的两种处理的疗效平均差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疗效平均差值均为正数,提示A处理对患者CD3、CD4、CD4/CD8的影响较B处理是升高的,即是艾灸治疗+基础治疗较单纯基础治疗,对于患者的CD3、CD4、CD4/CD8影响是升高的。对于患者IgA、IgG、IgM、补体C3、LYM、BUN、Scr、尿潜血、尿蛋白质的疗效差值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校正时期效应后的效应比较:患者CD8两种处理的疗效平均差值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处理对患者CD8可能存在一定影响,患者两组的CD8疗效平均差值均为负数,提示艾灸+基础治疗相较于单纯基础治疗,对于患者CD8的影响可能是降低的。5.残余效应:患者两种处理的疗效和的均值,在两个组别之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艾灸治疗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在本研究期间暂可排除残余效应。结论:艾灸经穴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CD3、CD4、CD4/CD8有明显升高作用,对CD8细胞的含量有一定降低作用,可一定程度的调节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而对患者正常的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影响不明显,可一定程度的使机体免疫功能由紊乱状态向正常状态调整,这可能是艾灸调节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免疫的机理之一。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血肌酐、尿素氮、尿蛋白质和尿潜血的影响是不明显的,这可能是受研究时间和治疗强度的影响,具体原理的分析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