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世界观的人本维度

来源 :辽宁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youan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观是人们观察和理解世界的思想模式,是承载着终极存在、终极解释、终极价值的思想中的世界图景。对于世界图景的构建取决于观世界的角度和方式,“观”的方式不同则对“世界”知识体系的认知、解释、构建都不会相同。流行的大众哲学化的“世界观”概念涵义错综复杂,边界模糊不清且落后于现实,对世界观的解读基本是从本体论、阶级意志和理想憧憬的角度去论说。而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那么,世界观就成为世界普遍规律和根本规律的一般观点,具有了认识论特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对世界观的定义也基本都是“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在这里“世界观”被定位在主体对客体总规律的描述和发现,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一种自然主义的或科学主义的世界观类型。而在学术界,对世界观的研究也多在形而上学视域中展开,人的维度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意义。同时,由于我国具体的意识形态情况,主流意识形态领域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清晰边界及其对立,也遮蔽了马克思世界观人本维度的彰显和社会化认同,而这就需要我们从马克思哲学本身出发来从新的角度对世界观概念进行再理解。马克思毕生致力于对人的问题的研究,可以说,“人”的概念贯穿于马克思哲学理论创建的全部过程,对于马克思世界观的思想亦是如此。马克思在用新世界观寻求人的活动的意义时,是从人本身活动的价值角度出发的,并以此为理论基础,试图改变现存的诸多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回答,进而做出带有他自己特色的关于人的现实存在的科学的、历史的回答。马克思用其独到的角度阐述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用实践来解释人与世界的关系,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来解释人的本质,把人放在支配的核心地位。在这里,马克思消除了曾经被当作绝对的真理的观念,把运动、变化、发展引入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之中。本文的特色及创新之处在于不遵从教科书世界观的定义,认为马克思的世界观指的是思想中的世界图景,指出普遍流行的世界观的缺憾之处,以崭新的人本维度解读马克思的世界观思想。马克思关于世界图景的思想,一方面受到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影响,将世界视为人本的世界,即由人的实践活动而生成的人化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的统一;另一方面,受到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影响,视这一世界总体为生机勃勃的辩证图景和辩证结构。具体说来,马克思思想中的世界图景是为人而存在、由人的观念所表征、由人的实践所创生的人本的世界。马克思的新世界观看到了传统哲学世界观中存在的缺陷,对其进行发展,为现代哲学的新征程开辟了道路。关于世界观的研究,国内外虽具有不同的论述角度和风格,却具有共同的特征,即众说纷纭,因此也尚无所有人都接受的定义。本文只是从人本维度的视角出发,把世界观作为“思想中的世界图景”,对马克思的世界观进行探讨,以期拨开遮蔽马克思世界观人本性的迷雾,打开马克思人本维度世界观看世界的视角。这将有利于我们用更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用更加充满人文情怀的方法来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乃至解决时代提出的各种问题。
其他文献
从学生个体学习的知识覆盖面分析,提出学习路径的多样性,以及深度和广度之间的反比关系;从院校群体的知识覆盖面分析,提出包含"专指委"的核心课程的规划院校培养覆盖面局限;
幸福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人类通过劳动实践不断自我发展完善的过程,也是人类不断追寻自身幸福的过程。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今天,人们已经越
采取间隔法及沼液浸后再用清水浸24 h连续浸种的方法,在室内条件下设计了48 h、60 h7、2 h和84 h 4个时间段水稻沼液浸种试验。结果表明,所有处理的发芽率均比清水对照低,并
1917年列宁带领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是马克思主义忠实的继承者,他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上,根据俄国的
绩效工资既是高校有效的激励手段,也是高校一项重要的管理内容,其核心就是分配流程、方法、依据和标准的确定。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各部门绩效因素,在Excel中建立一个绩效工资分
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并将“以人为本”作为其核心,这在发展思路上是从传统的“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转变为以“人”为本
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工业时期以来,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开始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并且日趋两极分化。农业的主导地位虽然被取代,但是基础地位无法动摇,因而统筹城乡
世界范围内新一轮市场化浪潮兴起所引致的自由与异化之间的矛盾张力,把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又称《巴黎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实践论的当代意义突显出来。如何在
幸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崇高理想。古往今来,人们幸福观念的产生和形成,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辩证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者对幸福这一话题的探索也始终没有停止。自2012年底以来,党中央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