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当代价值研究

来源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vitamin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幸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崇高理想。古往今来,人们幸福观念的产生和形成,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辩证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者对幸福这一话题的探索也始终没有停止。自2012年底以来,党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我国社会今后的发展走向予以高度地关注,这深刻彰显了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强劲现实趋向。当前,我国政府相继提出口号和政策把人民的幸福程度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标志,正在努力建立一个全面、科学的幸福观体系来引领当代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正是顺应这一时代潮流应运而生的。然而,由于人们的经济基础、社会环境、胸怀抱负、生活态度等因素的差异,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也各有不同,如何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并以此为指导来创造幸福、感受幸福,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社会整体的转型历来要经历无数曲折和风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要想顺应这一趋势,就要深入地挖掘和探究其内在价值。当代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地对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渴望,实现中国梦是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价值目标,这将对世界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立足于当前社会现状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理论基点,探询当代社会思潮激荡之源,深刻解读社会转型时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当前社会的价值体系建设的相互联系,正确引导人们对幸福的价值追求,树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作用,促使人们追求和谐富足的幸福社会,推动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结构转型。广大人民群众建设国家、创造幸福生活的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源泉,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价值和旺盛的生命力。
其他文献
从学生个体学习的知识覆盖面分析,提出学习路径的多样性,以及深度和广度之间的反比关系;从院校群体的知识覆盖面分析,提出包含"专指委"的核心课程的规划院校培养覆盖面局限;
幸福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人类通过劳动实践不断自我发展完善的过程,也是人类不断追寻自身幸福的过程。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今天,人们已经越
采取间隔法及沼液浸后再用清水浸24 h连续浸种的方法,在室内条件下设计了48 h、60 h7、2 h和84 h 4个时间段水稻沼液浸种试验。结果表明,所有处理的发芽率均比清水对照低,并
1917年列宁带领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是马克思主义忠实的继承者,他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上,根据俄国的
绩效工资既是高校有效的激励手段,也是高校一项重要的管理内容,其核心就是分配流程、方法、依据和标准的确定。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各部门绩效因素,在Excel中建立一个绩效工资分
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并将“以人为本”作为其核心,这在发展思路上是从传统的“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转变为以“人”为本
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工业时期以来,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开始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并且日趋两极分化。农业的主导地位虽然被取代,但是基础地位无法动摇,因而统筹城乡
世界范围内新一轮市场化浪潮兴起所引致的自由与异化之间的矛盾张力,把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又称《巴黎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实践论的当代意义突显出来。如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