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幸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崇高理想。古往今来,人们幸福观念的产生和形成,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辩证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者对幸福这一话题的探索也始终没有停止。自2012年底以来,党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我国社会今后的发展走向予以高度地关注,这深刻彰显了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强劲现实趋向。当前,我国政府相继提出口号和政策把人民的幸福程度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标志,正在努力建立一个全面、科学的幸福观体系来引领当代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正是顺应这一时代潮流应运而生的。然而,由于人们的经济基础、社会环境、胸怀抱负、生活态度等因素的差异,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也各有不同,如何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并以此为指导来创造幸福、感受幸福,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社会整体的转型历来要经历无数曲折和风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要想顺应这一趋势,就要深入地挖掘和探究其内在价值。当代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地对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渴望,实现中国梦是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价值目标,这将对世界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立足于当前社会现状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理论基点,探询当代社会思潮激荡之源,深刻解读社会转型时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当前社会的价值体系建设的相互联系,正确引导人们对幸福的价值追求,树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作用,促使人们追求和谐富足的幸福社会,推动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结构转型。广大人民群众建设国家、创造幸福生活的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源泉,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价值和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