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损耗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共情和自恋的调节作用

来源 :山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si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损耗这一概念源于自我控制理论,个体做出决策、制定计划、发起行为各个环节都需要自我控制的参与。自我控制资源是有限的,当个体为完成一项任务而进行自我控制时就容易产生自我损耗,处于损耗中的人们会影响其随后的意志、行为。大量研究发现自我损耗会减少个体亲社会行为,而合作作为一种典型的亲社会行为,同样会受到自我损耗的影响。
  因此,本研究从自我控制资源损耗后效的角度出发,考察了自我损耗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及共情、自恋特质的调节作用。研究中包含三个实验,均以在校大学生为被试。实验一采用双任务范式通过“非利手写作”任务操纵自变量使被试处于不同自我损耗水平,并取用独裁者任务考察个体在随后任务中的合作行为。实验二通过e-crossing任务将被试区分为高损耗组和低损耗组,并引入共情量表(IRI-C),考察共情人格特质对二者的调节作用。实验三在实验二的基础上,将共情特质更换为与其负相关的自恋特质,引入自恋人格问卷,旨在探索自恋在自我损耗与合作行为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如下:
  (1)自我损耗负向预测个体在独裁者任务中的合作行为,即相较于低损耗组,高损耗被试在独裁者任务中会为对方分配更少数量的代币,且差异显著。这与前人研究一致。
  (2)实验二并没有发现共情在自我损耗对合作中的调节作用,但共情人格中的观点采择能力与合作行为显著正相关,即观点采择能力越高,其合作意向越强。
  (3)自恋人格在自我损耗与合作之间起调节作用,且隐性自恋与合作显著负相关,即个体隐性自恋水平越高,合作行为越少。
其他文献
阐述了精铸管件的工艺探索,提出在今后的熔模精铸管件的铸造生产中应注意的几点铸造工艺性要求。
本文的研究目的:探究影响大学生婚恋观的关键因素。即网络社交是如何通过依恋和自恋来影响大学生的婚恋观。本文研究过程:首先通过调查研究,对影响婚恋观的主要因素,网络社交、依恋、自恋在人口学变量,性别、户口类型、是否单身上进行差异性检验。其次,本文对影响婚恋观的主要因素,网络社交、依恋、自恋与婚恋观进行了相关分析。然后,本文对网络社交对婚恋观的影响中依恋的中介作用分析与自恋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分析。最后通过
学位
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据表明自我在大脑中被表征为一种“整合剂(integrativeglue)”,对人类知觉、记忆、情绪和决策等认知过程产生广泛影响。根据前人研究,自我的这种作用同样被发现在奖赏领域,即当奖赏与自我关联时(与他人关联相比),人们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和神经反应。已有研究提出了自我和奖赏加工的三种关系模型:独立模型、整合模型和平行加工模型,以此来阐述两者在认知和神经机制上的相互关系。然而,自
学位
自我欺骗不仅会伤害到自我欺骗的个体并造成个体损失,还会促使不道德行为发生,导致企业、政府的破产,甚至会酿造社会灾难。探究如何消退这种代价高昂的自我欺骗,有助于个体和组织更好地监控自我和他人的自我欺骗行为来避免个体或者组织的损失,并会减轻自我欺骗对个体和社会产生的危害,可促进个体和社会健康的发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实验范式,通过消极反馈(自然状态下自我行为认知或自我欺骗发生前、后的他人反馈干预)和作弊
学位
目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由于身份的特殊性,极容易形成自我污名。当个体产生自我污名后,其正常生活会受到很大影响,如出现各种负性情绪,自尊和自我效能感持续下降,回避社交等。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自我污名的干预效果,以期减少自我污名带来的负面影响。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身医学科就诊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属为研究对象,拟选取符合标准人数84例。将其随机分为
内感受(interoception)是指个体对来自身体内部的生理信号的知觉,包括饿,饱,渴,胀,冷,热,肌肉松紧,心跳,呼吸等(Cameron,2001;Sherrington,1906;Craig,2002;Khalsaetal.,2017)。虽然内感受的定义一直受到争议,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内感受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包括几个不同维度的复杂过程,如内感受注意(interoceptivea
学位
不同的角色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从已有文献中我们可以得出工作—非工作角色整合对于员工的工作投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已有相关变量的研究主要是在出自西方国家学者,但在中国情景下具体的工作—非工作角色整合对员工工作投入的影响缺乏详细的研究论证和解释。因此本研究将在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企业员工作为研究被试,发放问卷共计482份,回收有效问卷383份,在实证研究基础之上分析和验证工作—非工作角
学位
表象扫描与心理旋转是表象加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听力障碍儿童是否比一般儿童具有更好的视觉表象加工能力呢?本研究在回顾以往个体表象加工能力研究和听力障碍儿童表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Kosslyn等人提出的表象加工子成分理论为依据,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听力障碍儿童与一般儿童的表象扫描和心理旋转进行研究。  采用ERP技术探讨听力障碍儿童的表象加工特点,共两个研究,包括三个实验,分别采用了表象扫描任务、客
心理虐待发生概率非常的普遍,发生形式又很隐蔽,不易觉察,在现阶段逐渐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为了探究童年期受心理虐待大学生在情绪认知偏向上存在哪些特点,本研究着重研究情绪认知偏向中的情绪注意偏向和情绪记忆偏向,对17名童年期受心理虐待大学生和17名未受童年期心理虐待大学生进行行为测量和事件相关电位(ERP)的记录。具体研究过程如下:  研究一利用点探测范式探讨童年期受心理虐待大学生情绪注意偏向的特点,
学位
大量研究探讨了人们做道德判断的心理加工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却较少考察道德判断存在的社会性影响。近期研究指出,旁观者能依据道德判断推断决策者的人格特质,他们通常对道义决策者有更积极的印象评价,认为道义决策者比功利决策者更值得信赖,但目前研究没有系统的从社会知觉主要内容维度来考察这些推断,也尚未明确这些推断是基于怎样的过程形成的。相关研究指出,人们十分关注推动他人做道德判断的人格特质因素,情感需求会让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