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障碍儿童的表象加工过程特点--基于ERP的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象扫描与心理旋转是表象加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听力障碍儿童是否比一般儿童具有更好的视觉表象加工能力呢?本研究在回顾以往个体表象加工能力研究和听力障碍儿童表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Kosslyn等人提出的表象加工子成分理论为依据,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听力障碍儿童与一般儿童的表象扫描和心理旋转进行研究。
  采用ERP技术探讨听力障碍儿童的表象加工特点,共两个研究,包括三个实验,分别采用了表象扫描任务、客体心理旋转任务和自我心理旋转任务,对23名9~13岁听力障碍儿童和23名9~13岁一般对照儿童来进行行为实验以及事件相关电位的记录。研究结果表明:在表象扫描任务中听力障碍儿童与一般对照儿童行为结果差异不显著,都明显地表现出了表象扫描任务中的距离效应,但是听力障碍儿童相比一般对照儿童诱发的N1波幅更小,P2波幅更大;在客体心理旋转任务中一般对照儿童表现较好,两组儿童的反应时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而增加,在180°时反应时达到顶峰,随后反应时开始降低,两组儿童在不同旋转角度和正镜像上都显著地诱发了与心理旋转有关的P300和P500成分,且听力障碍儿童相比一般对照儿童诱发的P300和P500成分波幅更小;在自我心理旋转任务中两组儿童的反应时如客体心理旋转一样呈现倒U型曲线,两组儿童在P300和P500成分的平均波幅差异不显著。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小学高年级听障儿童已经初步具有形成视觉表象并进行扫描的能力。
  第二,听力障碍儿童具有与一般对照儿童相似的心理旋转加工机制,在心理旋转任务中,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反应时呈现倒U型曲线。
  第三,听力障碍儿童在客体心理旋转任务中行为特点较一般对照儿童更差。
  第四,听力障碍儿童在客体心理旋转任务中的表现相较自我心理旋转任务更差。
  第五,无论是在客体心理旋转任务还是自我心理旋转任务中,都表现出听力障碍儿童的平均波幅要小于一般对照儿童,即表现出听力障碍儿童在心理旋转任务中的受损。
其他文献
在研究教材、课堂实施的过程中,发展四基达成学习目标,引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历思考、猜想、验证、质疑、再思考、再猜想、验证结论的过程,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对于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载体。教师在备课时,研读课本的主题图和关键语句,挖掘在教材背后具有内隐性的思维活动经验,从而帮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发
社会各部门和高校历来重视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了广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面对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的方面和薄弱环节,制约着培育成效。只有建立健全培育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培育的实效性。文本在调查培育现状,深入分析原因的基础上,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和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积极探索构建大学生社会主
学位
伴随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及移动设备的普及,社交网站的出现为人们进行社交活动提供了另一重要场所。截止到2018年1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数据报告显示,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主流社交网站的网民使用率分别占我国整体网民的83.4%、58.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9),且以青少年群体为主。  尽管社交网站的出现为关系的联接提供了极大便利,但因其具有较强的用户粘性,用户频繁
学位
阐述了精铸管件的工艺探索,提出在今后的熔模精铸管件的铸造生产中应注意的几点铸造工艺性要求。
本文的研究目的:探究影响大学生婚恋观的关键因素。即网络社交是如何通过依恋和自恋来影响大学生的婚恋观。本文研究过程:首先通过调查研究,对影响婚恋观的主要因素,网络社交、依恋、自恋在人口学变量,性别、户口类型、是否单身上进行差异性检验。其次,本文对影响婚恋观的主要因素,网络社交、依恋、自恋与婚恋观进行了相关分析。然后,本文对网络社交对婚恋观的影响中依恋的中介作用分析与自恋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分析。最后通过
学位
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据表明自我在大脑中被表征为一种“整合剂(integrativeglue)”,对人类知觉、记忆、情绪和决策等认知过程产生广泛影响。根据前人研究,自我的这种作用同样被发现在奖赏领域,即当奖赏与自我关联时(与他人关联相比),人们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和神经反应。已有研究提出了自我和奖赏加工的三种关系模型:独立模型、整合模型和平行加工模型,以此来阐述两者在认知和神经机制上的相互关系。然而,自
学位
自我欺骗不仅会伤害到自我欺骗的个体并造成个体损失,还会促使不道德行为发生,导致企业、政府的破产,甚至会酿造社会灾难。探究如何消退这种代价高昂的自我欺骗,有助于个体和组织更好地监控自我和他人的自我欺骗行为来避免个体或者组织的损失,并会减轻自我欺骗对个体和社会产生的危害,可促进个体和社会健康的发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实验范式,通过消极反馈(自然状态下自我行为认知或自我欺骗发生前、后的他人反馈干预)和作弊
学位
目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由于身份的特殊性,极容易形成自我污名。当个体产生自我污名后,其正常生活会受到很大影响,如出现各种负性情绪,自尊和自我效能感持续下降,回避社交等。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自我污名的干预效果,以期减少自我污名带来的负面影响。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身医学科就诊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属为研究对象,拟选取符合标准人数84例。将其随机分为
内感受(interoception)是指个体对来自身体内部的生理信号的知觉,包括饿,饱,渴,胀,冷,热,肌肉松紧,心跳,呼吸等(Cameron,2001;Sherrington,1906;Craig,2002;Khalsaetal.,2017)。虽然内感受的定义一直受到争议,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内感受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包括几个不同维度的复杂过程,如内感受注意(interoceptivea
学位
不同的角色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从已有文献中我们可以得出工作—非工作角色整合对于员工的工作投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已有相关变量的研究主要是在出自西方国家学者,但在中国情景下具体的工作—非工作角色整合对员工工作投入的影响缺乏详细的研究论证和解释。因此本研究将在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企业员工作为研究被试,发放问卷共计482份,回收有效问卷383份,在实证研究基础之上分析和验证工作—非工作角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