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象扫描与心理旋转是表象加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听力障碍儿童是否比一般儿童具有更好的视觉表象加工能力呢?本研究在回顾以往个体表象加工能力研究和听力障碍儿童表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Kosslyn等人提出的表象加工子成分理论为依据,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听力障碍儿童与一般儿童的表象扫描和心理旋转进行研究。
采用ERP技术探讨听力障碍儿童的表象加工特点,共两个研究,包括三个实验,分别采用了表象扫描任务、客体心理旋转任务和自我心理旋转任务,对23名9~13岁听力障碍儿童和23名9~13岁一般对照儿童来进行行为实验以及事件相关电位的记录。研究结果表明:在表象扫描任务中听力障碍儿童与一般对照儿童行为结果差异不显著,都明显地表现出了表象扫描任务中的距离效应,但是听力障碍儿童相比一般对照儿童诱发的N1波幅更小,P2波幅更大;在客体心理旋转任务中一般对照儿童表现较好,两组儿童的反应时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而增加,在180°时反应时达到顶峰,随后反应时开始降低,两组儿童在不同旋转角度和正镜像上都显著地诱发了与心理旋转有关的P300和P500成分,且听力障碍儿童相比一般对照儿童诱发的P300和P500成分波幅更小;在自我心理旋转任务中两组儿童的反应时如客体心理旋转一样呈现倒U型曲线,两组儿童在P300和P500成分的平均波幅差异不显著。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小学高年级听障儿童已经初步具有形成视觉表象并进行扫描的能力。
第二,听力障碍儿童具有与一般对照儿童相似的心理旋转加工机制,在心理旋转任务中,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反应时呈现倒U型曲线。
第三,听力障碍儿童在客体心理旋转任务中行为特点较一般对照儿童更差。
第四,听力障碍儿童在客体心理旋转任务中的表现相较自我心理旋转任务更差。
第五,无论是在客体心理旋转任务还是自我心理旋转任务中,都表现出听力障碍儿童的平均波幅要小于一般对照儿童,即表现出听力障碍儿童在心理旋转任务中的受损。
采用ERP技术探讨听力障碍儿童的表象加工特点,共两个研究,包括三个实验,分别采用了表象扫描任务、客体心理旋转任务和自我心理旋转任务,对23名9~13岁听力障碍儿童和23名9~13岁一般对照儿童来进行行为实验以及事件相关电位的记录。研究结果表明:在表象扫描任务中听力障碍儿童与一般对照儿童行为结果差异不显著,都明显地表现出了表象扫描任务中的距离效应,但是听力障碍儿童相比一般对照儿童诱发的N1波幅更小,P2波幅更大;在客体心理旋转任务中一般对照儿童表现较好,两组儿童的反应时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而增加,在180°时反应时达到顶峰,随后反应时开始降低,两组儿童在不同旋转角度和正镜像上都显著地诱发了与心理旋转有关的P300和P500成分,且听力障碍儿童相比一般对照儿童诱发的P300和P500成分波幅更小;在自我心理旋转任务中两组儿童的反应时如客体心理旋转一样呈现倒U型曲线,两组儿童在P300和P500成分的平均波幅差异不显著。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小学高年级听障儿童已经初步具有形成视觉表象并进行扫描的能力。
第二,听力障碍儿童具有与一般对照儿童相似的心理旋转加工机制,在心理旋转任务中,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反应时呈现倒U型曲线。
第三,听力障碍儿童在客体心理旋转任务中行为特点较一般对照儿童更差。
第四,听力障碍儿童在客体心理旋转任务中的表现相较自我心理旋转任务更差。
第五,无论是在客体心理旋转任务还是自我心理旋转任务中,都表现出听力障碍儿童的平均波幅要小于一般对照儿童,即表现出听力障碍儿童在心理旋转任务中的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