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今视觉艺术教育作为艺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正在引起政府和学术界极大的关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各类各级学校和相关的美术教育机构除了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改革外,同时也不断的加强对美术教育理论的研究和探索。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理论、改革和实践主要是借鉴西方,由于起步晚、时间短,所以研究范围所侧重的仍然是当代美术教育的现状,对于美术教育史中透射出来的相关课题和理论,几乎没有系统的研究。本课题立足西方美术发展历程中最辉煌的文艺复兴前后期,对其传承的师徒制美术教育模式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从中借鉴美术教育发展中的宝贵经验,以对我国的美术教育改革有所启示。引论部分从学校美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角度,阐明了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目的,并就研究的背景与状况进行了介绍,从而提出了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第一部分是对历史的追溯,从原始时期、古典时期、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四个历史时段,对欧洲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的基本发展脉胳进行了梳理。在论文的第二部分,作者就欧洲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的特征,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工棚作坊作为欧洲师徒制美术教育模式特有的生存之所,为文艺复兴艺术巅峰的到来造就了无数卓越的艺术大师,这种特有的师承模式形成了师徒如父子的“亲师合一”特征。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原因,艺术创作的过程和生产制作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于是实践性是当时师徒传承教育的重要形式。而师徒制教育的主要内容则是从临摹开始。发展到中后期,单一的技艺传承开始向,形成系统理论和法则的“学园”式师徒传承形式发展。这表明随着艺术家理论素养和造诣的提高,其自身地位开始提升,单一的作坊式工匠师徒传承开始向系统化、理论化发展。第三部分是对意大利应运而生的学院美术教育所继承的师徒模式的特征、发展以及对世界美术教育的影响作了阐述。第四部分结合师徒传承教育模式的特征,列举了文艺复兴早期和盛期两位从师徒制教育模式中培育出来的大师——乔托、达·芬奇。对他们的艺术成长道路、艺术思想的形成和实践,以及对世界美术发展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的论述。在论文的最后部分,作者就言传身教和因材施教两个方面对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的价值和意义作了分析,并就其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和无法回避的现实合理性进行了客观评价,指出此种模式对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学校美术教育具有补充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