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课题从外治法入手,将传统的内服治疗改为灌肠治疗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通过观察中药婴肝合剂灌肠加西药疗法(治疗组)对患儿疗效、黄疸消退时间、肝脾回缩时间,肝功能,血清NO水平,CMV转阴的影响,并与婴肝合剂口服加西药组(疗效1组)、单纯西药组(疗效2组)比较,探讨婴肝合剂灌肠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疗效,从而为婴肝合剂灌肠疗法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 全部90例病例均为2004年9月至2006年2月武汉市儿童医院消化内科和中西医结合科住院的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诊断符合1981年制定的小儿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婴肝诊断标准。三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疗效2组给予阿拓莫兰针、肝泰乐片护肝,联苯双酯片降酶,CMV、EB、HSV感染者给予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HBV、HCV感染者给予干扰素针抗病毒治疗,细菌感染者根据血培养加药敏试验给予抗生素治疗。疗效1组在疗效2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婴肝汤口服治疗。每日一剂,每剂浓煎100ml,分4次口服。治疗组在疗效2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婴肝汤灌肠治疗。每日一剂,每剂浓煎100ml,每次50ml保留灌肠,每日2次。三组患儿均以4周为1个治疗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观察三组患儿疗效、黄疸消退时间、肝脾回缩时间,肝功能,血清NO水平等指标,3个月后复查血清CMV-IgM和尿找CMV包涵体以比较CMV转阴率。观察结束后,分别对三组患儿上述指标的变化用SPSS10.0软件进行处理。 结果 1 治疗组总有效率与疗效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疗效1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 黄疸消退时间、肝脾回缩时间治疗组与疗效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疗效1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三组患儿治疗后血清TBIL、DBIL、ALT、TBA、ALP、GGT水平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疗效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疗效1组比较,血清TBIL、DBIL、TBA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ALT、ALP、GGT无明显差异(P>0.05)。 4 三组患儿治疗后血清NO水平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疗效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疗效1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5 治疗组CMV-IgM转阴率疗效1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467)。与疗效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30)。治疗组尿CMV包涵体转阴率与疗效1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547),与疗效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2)。 结论 1 中药婴肝合剂灌肠加西药能明显改善疗效、缩短黄疸消退时间、肝脾回缩时间,能降低血清TBIL、DBIL、ALT、TBA、ALP、GGT、NO水平,使血清CMV-Ig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