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周边玩具产品中主题角色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dfafsf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漫的主题角色是动漫产业发展的灵魂,角色的设计是动漫周边玩具产品的重要基础环节,好的角色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品牌有推广的作用,并且蕴含着无穷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近年来,中国本土的动漫设计不断成熟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动画、漫画的分级不健全,在策划和设计阶段,很少预先考虑到周边产品的衍生,角色形象大都形态单一,造型偏于平面化,风格较侧重低龄化的群体,因此而形成的周边玩具产品大都呆板单一,趣味性娱乐性不是很强,大量消费群体流向欧美日韩动漫。导致国外的动漫周边玩具产品占据国内市场大多份额,影响国内动漫市场的长足发展。随着数字媒体的发展,国内外对于动漫的研究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但是对动漫周边玩具的研究大多只是针对产品设计和适应人群方面,没有专门针对角色形象进行细化的应用设计研究。由于周边玩具是动漫产业中收益最多的环节,关系着整个动漫产业的良性运作。而动漫主题角色是直接影响周边玩具的基础要素,所以本文主要以玩具与角色两个因素为基础,着重研究动漫周边玩具中主题角色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本文首先对动漫周边玩具产品进行概述分析,详细解释了动漫周边玩具产品的概念分类、功能优势与特性;然后着重分析了动漫玩具角色形象塑造的设计要素,如角色的形态,色彩,服饰的设计,以及角色的内在性格和外在风格等。在了解这些细节的基础上,才能对客观事物进行提炼、概括、虚拟和假定,将角色夸张张扬的角色性格,多种多样的服饰组合,独具特色的装饰风格转化为可视的语言,从而为周边玩具的成功塑造提供基础。之后提出改善动漫周边玩具产品中主题角色的设计方法,考虑在动漫周边玩具产品中主题角色的形态设计中,吸纳民间美术中的造型元素,将经典角色解构重构,对现有网络流行的卡通形象、早期的动漫角色明星进行再设计,糅合时下的流行元素,重新绽放其原有的光彩;在动漫周边玩具产品中主题角色的色彩设计中,运用色彩的明度、饱和度等元素对主题角色形象和主题角色情绪的刻画,并学习传统绘画、壁画中色彩的运用与表达,突出我国动漫主题角色独特的设计风格,增强其感染力;对动漫周边玩具产品中主题角色的服饰,进行设计理念与设计的创新,需把握现实与虚拟的差别,运用时尚与流行创造,设计出兼具时尚美与奇幻美的个性服饰。随之综合这些因素对经典角色金刚葫芦娃进行了再设计,并提出设计方案说明。最后提出几点关于动漫周边玩具及其主题角色设计发展的启示,面对巨大的市场空间及其需求,新媒体动画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借鉴传统,着眼现代,多角度分析,人性化的设计,形成中国独特的原创动漫造型风格,为中国动漫产业创造新的历史机遇。
其他文献
土地既是资源更是重要的资产,作为土地管理部门,必须持续优化各类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完善土地市场建设,实现土地资产的有效保值及增值。土地市场永远处于动态变
<正>一、教学背景及设计意图高一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安排在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是常见无机物及其性质等知识的延续,这些内容既是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化学的基础,
<正> 1978年,山西省屯留县出土一批战国布钱,计八十八枚,分方足布钱与尖足布钱两种:方足布有"平阳"、"长子"、"襄垣"、"(寻阝)氏"、"彘"、"安阳"、"中都"、"涅"、"阳邑"、"蔺
期刊
<正>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表示,中国学生出国留学需过"五关":语言关、文化关、孤独关、竞争关、工作关。首先要过语言关。其次要过文化关,出国之后,文化冲击比较大,你要区
在信息网络化社会,高校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
农产品流通企业是指专门从事农产品的购销活动的商品流通企业。它不从事农产品的生产,仅从事农产品的流通活动,即通过采购、库存、运输、配送一系列环节使农产品从产地市场最终
户籍制度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最容易触动人们敏感神经的国家制度之一,它之所以如此的牵动人心,因为它关乎到人民群众的平等、自由权利及生活、工作、教育、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的
计算机诞生于1963年,最初用途于美国军事防御,后逐渐地不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计算机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计算机的出现及广泛应用,把人类从繁重的脑力劳动
<正>上海部分小学为了避免学生意外受伤,课间时,老师只让学生在走廊玩耍,不准学生到操场活动,校方表示主要起因是为了保证学生课间玩耍的安全。对此,有些家长和网友对学校这
<正>以读为本即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提出的明确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