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腰椎间盘镜(MED)辅助下椎管扩大减压术与后路小切口开窗减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临床疗效,评价MED辅助下椎管扩大减压术的应用价值,并以此研究结果来指导临床手术,使临床应用MED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方法筛选2007年03月至2008年02月莆田学院附属医院骨科腰椎管狭窄症住院病例46例。纳入研究的病例按照住院号的奇偶随机分为两组:MED组——MED辅助下椎管扩大减压术组;开放组——后路小切口开窗减压术组。每组各23例。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恢复正常生活时间,术前1天、术后1天及术后1周的肌酸激酶水平,术前1天、术后1月及术后1年的间歇性跛行情况、疼痛强度(VAS)及下腰痛相关性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定。另将各随访时段功能障碍指数依其改善率域段划分为代表临床疗效的四个等级(≧75%为优,50%~74%为良,25~49%为可,≦24%为差),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两组间及各组内各随访时段的差异性。结果1、所有纳入病例均获得随访。所有计量资料数值均符合正态分布,各组数值方差齐。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变节段、病程、症状及体征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MED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恢复正常生活时间均较开放组明显减少或缩短,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两组间血清肌酸激酶比较,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天两组血清CK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后7天CK水平下降,仍高于术前,但MED组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仍明显高于术前(P<0.05)。两组术后7天均明显低于术后1天(P<0.05)。与开放组比较,MED组在术后1天、术后7天的血清CK水平均明显低于开放组(P<0.05)。4、两组间术前间歇性跛行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与术前相比,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术后3个月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年无差异性(P>0.05)。5、两组间术前VAS及ODI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性(P<0.05),术后1年与术后3个月比较亦有显著差异性(P<0.05);MED组术后3个月VAS及ODI较开放组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间VAS及ODI比较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6、MED组与开放组相比较,术后3月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ED辅助下椎管扩大减压术与后路小切口开窗减压术,经过临床检验,均为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术式,两者疗效相当。2、MED辅助下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患者痛苦小,恢复快,符合腰椎管狭窄症“有限减压原则”,较常规手术有更大的优越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3、本课题随访时间最长为1年,对两种术式的近期疗效有了较直观的认识,其中远期疗效有待于长期随访后总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