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将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健康干预应用于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饮食、运动、吸烟、遵医用药四个健康行为的改善过程中,观察评估对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控制效果,促使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养成良好健康行为习惯,从而为推广实施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一级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本研究为类实验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3月在某三甲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机关事业单位人群,电话告知研究相关内容,取得同意后,依据体检报告使用《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评估表》进行测评,筛选发病危险度≥10%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65)和干预组(n=65).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干预方式,干预组采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健康干预方式,干预时间为6个月.采用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健康评估问卷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干预后6个月收集研究对象资料,内容包括研究对象一般资料、身体健康状况,研究对象饮食、运动、吸烟、遵医用药等健康行为状况及所处改变阶段.采用SPSS20.0软件包进行数据资料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组间各指标同一时间点的比较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照组和干预组组内不同时间点的比较用单个重复测量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在不同时间点的比较用两因素三水平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两组间比较用列联表资料的?2检验或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 结果:①基线资料:对照组和干预组一般资料和观察指标资料基线均衡,各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饮食:两组组内比较,蔬菜、水果、盐摄入量在干预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油、酒精摄入量在干预后3个月和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蔬菜、水果、油、盐、酒精摄入量干预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盐摄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蔬菜、水果、油、酒精摄入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0.05).③运动:两组组内比较,运动达标人数在干预后3个月和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干预后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0.05).④吸烟:两组组内比较,吸烟支数在干预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吸烟支数干预后3个月和6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遵医用药:两组组内比较,遵医用药在干预后3个月和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干预3个月、干预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0.05).⑥生理生化指标:两组组内比较,收缩压、舒张压、血糖、体重、腰围、体质指数在干预3个月和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干预3个月和干预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干预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干预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0.05).⑦行为改变阶段:两组间饮食行为、运动行为、吸烟行为改变阶段在干预前、干预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优于对照组;两组间遵医用药改变阶段在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和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优于对照组. 结论:①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后的蔬菜、水果摄入量增加,油、盐、酒精摄入量减少,吸烟支数减少,遵医用药人数增多,且干预组效果优于对照组,证明通过给予干预措施可以改善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健康行为,且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健康干预优于常规健康干预.②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后的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底脂蛋白胆固醇、体重、腰围、体质指数均降低,且干预组效果优于对照组,证明通过给予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危险因素,且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健康干预优于常规健康干预.③干预组与对照组的饮食、运动、吸烟、遵医用药的行为改变阶段在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证明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健康干预,更能够增强个体改变意愿和执行力,进而促进良好健康行为方式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