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全球性气候问题,温室效应在国际上一直备受关注。利用市场手段、引入碳交易机制被认为是减缓碳排放的有效方式之一。自2013年6月,我国相继在七个省市建立碳交易试点,并计划于2017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碳交易市场。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一,资源分布状况不同,环境情况也有较大差别,对于碳交易市场的建立不能设定同一标准,七个试点省市的省情也与河南省有所区别,对于他们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本文对河南省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合试点省市机制设计方案,对河南省碳市场机制设立进行探讨,为与全国市场实现对接提供建议,具有较大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碳交易市场概念、国际交易体系进行概括,并从外部性理论、庇古税、科斯定理阐述碳交易市场的相关理论基础;为了解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情况,对我国七个试点省市的碳交易市场运行机制进行横向对比,从初始碳配额限定方式及分配方式、纳入市场门槛标准及企业范围、监督、报告、核证机制及履约机制设定、各省市二级市场成交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发现相同点,为后文探讨河南省碳交易市场机制打下基础;为了解河南省碳排放特点,有针对性的实施减排,通过统计年鉴公布数据及IPCC发布的公式对河南省1995—2014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计算,发现排放量持续增高略有放缓。并计算三大产业2005—2014年碳排放量与碳强度,发现河南省减排重点应集中在第二产业。对第二产业中的39个行业碳排量进行计算,得出排放量较多的行业为制造业、电力行业及煤炭行业。通过对河南省CDM项目类型、签发情况进行分类整理后发现,该省存在CDM项目注册率低、签发率低,CDM项目平均年减排量低,买方市场狭隘等问题。同时,河南省还存在制度保障欠缺、市场基础薄弱、缺乏专业机构及专业人才、对碳交易市场认识不足等问题;根据上文内容可将河南省碳交易市场分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完善阶段。本文认为在起步阶段,要在完善现有的CDM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自愿碳交易市场,从制度、部门建设上予以支持;在发展阶段,本文从交易对象、交易主体、确定碳交易总量及配额分配、MRV进行探讨,结合其他地区经验及河南省自身特点提出建议;在完善阶段,建议开发金融衍生品,完善金融市场,同时引入专业人才及专业机构。本文创新点有两个方面:(1)目前,很多学者基于全国范围对碳交易市场进行研究,极少有研究涉及建立省域碳交易市场,尤其缺乏关于如何在河南省建立碳交易市场的研究。本文根据河南省自身情况,结合国际市场及我国试点城市经验,从碳市场的不同发展阶段提出建议。(2)本文除探究河南省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外,还从初始碳配额分配方式、免费配额核定方法、纳入交易的企业门槛及行业范围几个方面对七个试点省市进行横向对比,为河南省设立碳交易市场机制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