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眼柄、Y器官和肝胰腺基因组尺度代谢网络的构建及分析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_G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是中国重要经济水产。因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市场需求巨大,销量逐年递增。随着河蟹的大规模、集约化养殖,一些在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亟待解决,如幼蟹育成率低、性早熟、抱卵率下降等。因此,对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等方面的调控机制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调控已成为主流。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大量与河蟹生长发育相关的基因和蛋白相继被鉴定,推动了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后基因组学时代的来临,也积累了大量组学数据,如何处理这些数据?如何探究组学数据背后所表达的含义?是科研工作者努力的新方向。生物信息学,就是利用这些数据,从生物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角度,来探寻数据背后生命活动的意义。
  本研究利用中华绒螯蟹转录组数据,通过筛选、去除冗余,与网络代谢反应数据库相结合,首次构建了河蟹眼柄、Y器官和肝胰腺三个器官的基因组尺度代谢网络模型。随后,结合网络拓扑特征,分析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发现各器官的主要代谢通路和特征代谢通路。通过对去除眼柄、注射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和葡萄糖的对照组实验,进行差异基因表达分析,探究眼柄、5-HT和葡萄糖对上述器官代谢反应的影响。获得了一系列河蟹生长、蜕皮、关键物质合成代谢和营养运输等方面密切相关的蛋白和代谢反应及通路。为从整体的角度研究水生生物的代谢活动提供了新的思路。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在中华绒螯蟹眼柄转录组测序基础上重构了基因组尺度代谢网络模型,通过填补网络断口、补充运输交换反应、添加合成非必需氨基酸的反应等过程加以修正。模型包含1304个代谢反应,1381个基因,在100个途径中共有1243个代谢物。功能模块分析表明,眼柄是中华绒螯蟹内分泌系统的调控中心,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和核苷酸代谢中起主要调控作用。差异基因表达分析中,注射5二羟色胺和葡萄糖的实验组网络模型中共有135个反应对应的基因发生表达变化,推测5-HT可能通过改变差异表达反应来影响核心反应的代谢活动,从而影响眼柄的功能。
  (2)重构的Y器官基因组尺度代谢网络模型中,共包含1477个代谢反应,1877个基因,在100个途径中共有1408个代谢物,分布在11个子系统中。功能模块和中心度分析表明,Y器官存在蜕皮甾酮的合成路径和合成重要氨基酸的代谢通路。对摘除眼柄后的Y器官转录组基因差异表达显示,构建的网络模型中有191个反应对应的基因表达上调,283个下调。其中合成蜕皮甾酮的通路相关基因,整体呈上调表达,结果与摘除眼柄后蜕皮激素分泌增加的报道一致。
  (3)河蟹肝胰腺基因组尺度代谢网络模型共包含1471个代谢反应,1882个基因,在101个途径中共有1400个代谢物。功能模块表明构建的网络中存在肝胰腺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等与之功能相匹配的代谢通路。去除眼柄肝胰腺差异基因分析表明,对脂质代谢通路影响最大,共有66个相关基因表达发生变化,结果与肝胰腺具有的营养物质吸收、储存和利用的功能相一致。
  (4)通过对构建的河蟹眼柄、Y器官和肝胰腺网络模型中的代谢反应的比较,共发现三个器官重复的反应1182个,表明其中包含的大部分反应都是完成基本代谢的基础反应。其中,最主要的代谢子系统为,氨基酸代谢,糖代谢,脂质代谢和核苷酸代谢。在氨基酸代谢中,酪氨酸代谢、精氨酸代谢、脯氨酸代谢和半胱氨酸代谢等占据了大部分代谢反应。糖类谢中,糖酵解代谢、磷酸肌醇代谢和TCA循环代谢过程为主要通路。脂质代谢中,甘油磷酸酯代谢、神经鞘脂代谢、花生四稀酸代谢反应数超过了一半。核苷酸代谢子系统中则全部为嘌呤和嘧啶的代谢反应。
  三个网络模型中特有的代谢反应共计76个,(眼柄包含22个、Y器官包含36个、肝胰腺包含18个),涉及32个不同的代谢途径。其中还发现了包括胆碱、卵磷脂、5.羟色胺、谷胱甘肽、唾液酸等涉及河蟹内分泌和激素调控以及神经传导等完成重要生理功能代谢物的反应及通路。
其他文献
一、研究背景  肿瘤细胞之所以能逃避免疫监视,其重要原因是缺乏免疫共刺激信号[1]。CD80是一种重要的免疫共刺激分子,参与机体免疫反应,刺激初始T细胞活化分化为辅助T细胞(Th),并且能调节免疫调节细胞(Treg)、免疫记忆细胞(Tm)、免疫效应细胞(Te)的作用,提供共刺激信号介导肿瘤免疫[2]。  霍乱毒素B亚基(CTB)是霍乱毒素与肠上皮细胞识别并结合的调节亚基,与神经节苷脂M1受体(GM
学位
雷帕霉素机制性靶蛋白(The mechanistic target of rapamycin,mTOR)是一种高度保守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其在体内能形成两种不同的复合物,分别是mTOR complex1(mTORC1)和mTORC2。尽管大量研究报道了mTOR信号通路在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存活、代谢等多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mTOR在体内各种组织细胞中的生理功能远未阐明。本文运用Cre-l
背景: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是一种慢性关节退行性病变,在其发病过程中,关节软骨细胞出现变性坏死,胶原和蛋白多糖降解,基质金属蛋白酶和聚蛋白多糖酶的表达增加。由于骨关节炎的发病机理未完全阐明,目前临床药物仅能缓解OA症状,尚缺少有效延缓OA进展的药物。阐明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对于寻找有效防治OA的药物靶点具有重要意义。DEPTOR是mToRC1和mTORC2的内源性抑制因
学位
由大斑刚毛座腔菌(Setosphaeria turcica)引起的玉米大斑病是世界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真菌性病害。迄今为止,对该真菌的遗传变异、生理分化、致病机制、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等已开展了大量研究。2013年3月全基因组序的完成为研究其分子进化、基因组成、基因调控、信号转导网络等方面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后基因组时代的研究开辟了道路。转录因子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行使调控基因表达功能的蛋白质分子,深入
砷(arsenic,As)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一种常见的环境毒物和人类致癌物,能对植物产生严重的毒害作用。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 (Hary.)Setehel)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藻类,但是羊栖菜能在藻体积累大量的As,尤其是毒性较高的无机As,严重危害了羊栖菜的食用安全。研究羊栖菜中As的吸收代谢过程,鉴定和分离羊栖菜中与As响应相关的基因,有助于阐明羊栖菜对As吸收转运的机
学位
感音神经性耳聋通常是由于耳蜗毛细胞的不可逆损失导致的。目前,还没有合适的方法治疗由毛细胞的缺失导致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干细胞发育生物学的最新进展通过毛细胞再生提供了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希望。了解耳蜗前感觉上皮的发育形成将有助于我们探索毛细胞再生恢复听力的发育机制。在耳蜗前感觉上皮形成的过程中,通过早期Isl1,Gata3和他们的负调控因子Lmo4部分重叠的表达,我们假设一个耳蜗前感觉上皮形成的调控模
背景:阿尔茨海默氏症是一类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的病理学表现之一是神经细胞外存在大量由淀粉样蛋白聚集而成的老年斑。β-淀粉样蛋白(Aβ)是老年斑的重要组成成分。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APP)的转运机制是AD病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其在胞内存在多种分选转运途径,而且APP的转运及剪切异常会导致Aβ过多释放和积累,造成突触障碍、老年斑沉积和神经元死亡。以往关于APP转运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神经元细
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是一种由四个碳原子组成的非蛋白质氨基酸,于生物界中广泛存在。在动物中,它作为信号分子存在,是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在植物中,生物胁迫(动物和昆虫咬食、微生物入侵等)或非生物胁迫(缺氧、盐胁迫、热胁迫、冷胁迫、干旱胁迫和机械损伤等)都能引起GABA快速积累。GABA通过一个较短的通路进行代谢,从三羧酸循环(TCA cycle
光呼吸是植物至关重要的代谢物修复通路,能让植物在当今有O2的大气中进行光合作用和CO2固定。参与光呼吸的酶蛋白和转运体蛋白主要分布于叶绿体、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有关光呼吸的酶都已经知道,有关光呼吸的转运体所知相对较少。  最近几年,拟南芥叶绿体内膜蛋白LrgB/PLGG1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我们早期的研究发现,它调控叶绿体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随后,另有研究小组发现它可能是30多年来大家一直在找
学位
双极细胞是视网膜中的一种中间神经元。它连接着感光细胞,然后把视觉信息传导给神经节细胞。至今为止,我们对调控双极细胞发育和功能的基因知之甚少。  LIM-homeodomain转录因子LHX4在发育过程中和成体的视网膜双极细胞中大量地表达。视网膜Lhx4条件性敲除小鼠有功能性视觉障碍,其症状类似人类先天稳定性夜盲症(congenital stationary night blindness,CS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