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及邻区地壳上地幔面波频散层析成像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ff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利用了亚洲、部分欧洲及西太平洋地区台网78个数字地震台,搜集了0°E-170°E,-20°S-66°N范围内近万个地震事件,并从中挑选出1982-2004年间的震级绝大部分都在5.0~7.0之间,震源深度小于100km的1000余个事件。经过筛选,共得到周期在8-400s之间10000余条质量较高的瑞利面波频散曲线和3280条勒夫面波频散曲线,进行面波频散层析成像,获得了该区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并对成像结果进行了分析。 在研究过程中,作者改进了部分处理程序,使用软件接口技术编制了自动成图及频散数据读取程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利用改进的处理方法,我们处理了三万多条地震记录,获得了4260条瑞利波频散曲线和3280条勒夫波频散曲线。 层析成像结果表明: 1.大体以东经110°E为界,东西两部份岩石圈与软流圈的结构有着巨大的差异。此界线以西主要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引起的岩石圈汇聚增厚区,东部则主要是由于软流圈上涌(地幔热物质上升)引起的岩石圈拉张减薄区。 2.从85km至250km深,在东亚东部及西太平洋边缘海,自北向南显示出一条宽约2500-4000km,长约8000km的巨型低速异常带。沿日本伊豆、小笠原群岛、马里亚纳海沟出现高速异常带。 3.从勒夫波的成像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各主要构造单元的速度差异。中国大陆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现象明显。印度板块、塔里木盆地、东欧地块、西伯利亚地台、华北地块、扬子地台、东南沿海褶皱系均表现突出。在活动构造区域,横向不均匀表现非常明显,应用目前关于横向不均匀成因的观点解释成像结构比较成功。
其他文献
我们所说的干部能上能下,重点在“下”,上是很容易的,问题是上去了一就下不来,这是一直困扰干部工作的一个顽症。干部上来下不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下面几点:一、干部工作、人
高层大气风场和温度场是研究太阳和地磁活动引起的热层暴和电离层暴、热层-电离层耦合、以及高层大气动力学非常重要的物理参数。高层大气既是近地空间环境预报的重点区域,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