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教育目的取向之比较分析——个人、家庭、国家教育目的的视角及其整合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_l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往今来,主体不同,其教育目的亦有差异.个人、家庭和国家以不同需要为依据,厘定了各不相同的教育目的.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三者表现各异.中美两国在三者关系上历经演变,显示了不同的取向.从历史上看,中国三者的关系表现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性链条;美国三者关系,不同时期,各有侧重,教育目的由"私人"的单一属性,转向个人、家庭、国家的共有属性,总体而言,主要以社会个体为中心,强调教育要以"所有儿童"为目的.就现状而言,在学生学习目的与国家教育目的关系上,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学习目的的国家属性偏低,另一方面,表现为中国的教育目的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够重视.美国则出现了过分尊重学生的愿望、要求的问题.在家长意图和学生学习目的关系方面,中美两国家长都表示了对子女的关心.不同的是,美国家长注意子女能力的养成,尊重子女的意愿,鼓励子女自我选择.中国家长则以智育为主,主动替子女谋划"幸福"的未来.在家庭、国家教育目的关系方面,美国家庭教育目的多元化明显,国家尊重家长的意愿,两者具有较大一致性;中国家庭教育目的以"应试"为主,与国家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相矛盾.造成以上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传统和教育体制的原因,又有个人、家庭、国家教育目的三者本身的原因.这些因素在中美两国的内容不同,侧重点各有差异,致使两国三者关系差异较大.找出这些差异并分析其原因,有利于借鉴美国的有益经验,寻求教育目的整合的途径.即主要是使学生学习目的、家庭教育目的和国家教育目的综合化,以避免三者的分离.具体而言,就是使国家教育目的人性化,具体可操作化;使学生和家长共建民主、平等的关系;使学生学习目的和家庭、国家教育目的和谐同向.这种目的实现的必要性,源于中国教育目的分离而使教育功能弱化的现实.实现的可能性,则来自其实现有利于教育功能的发挥,有利于人健康和谐的发展.为了实现教育目的的整合,该研究借鉴美国的一些有益做法,提出一些策略性建议,以供研究者深入探讨.
其他文献
研究性学习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改变学习者学习方式为着眼点,将作为必修课贯穿于整个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提供了时空上的保证。“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是信
本文采用经验总结、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分析了英国BTEC课程模式形成的背景,探讨了BTEC课程模式的内容和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对该模式进行评价,并针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目前国内外对功利主义道德判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身体伤害领域,运用道德两难困境得出功利主义道德判断的影响因素为意图和个人力量。然而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身体侵犯,还有言语侵犯
作者以科学健身的运动生理、解剖学为依据,通过自行设计的有氧健身操,用量化的指标对邯郸市中老年女性身体素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相关因素进行较为系统的实验研究和验证
近年来,网络课程尽管在数量上迅猛增长,但是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与此同时,适应性学习的理念与实践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在适应性学习理念指导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