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是借用两事物所具有的相似性,用一个事物来表达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段。我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不仅文学作品中善用修辞手段,而且阐述医理的医学典籍中也存在大量修辞手法。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的《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也不例外。其以古代哲学思想为基础,在阐述医理的同时,借助众多修辞手段,形象表述思想和内容。隐喻作为修辞手段之一,为理解《内经》内容的重要部分之一。自从心理空间理论诞生后,Fauconnier又发展了概念整合理论,此理论现已成为认知语言学不可或缺的理论分支。此理论为以心理空间为基础建构的一种认知行为,主要依赖于各概念空间之间的映射和重构。它的四个空间:输入空间1、输入空间2、类属空间和整合空间以及其建构原则是此理论的主要内容。此理论的产生主要是通过分析认知的建构过程,来研究人类对隐喻的理解与解读。虽然此理论在讨论中国古典诗歌隐喻英译方面已经进行了实证性研究,但是还未涉及到中医典籍隐喻英译翻译的实证性研究,因此本研究尝试把此理论应用于《内经》隐喻翻译研究,验证概念整合理论对中医典籍英译的可行性,同时,也期望丰富中医典籍隐喻研究的视角。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手动检索《内经》前34章隐喻句及其译文;自建小型对齐平行语料库,在Ultra Editv18.00软件的辅助下,对齐标注译本;借助ParaConc (Demo)检索汉英译本,得出研究语料中各隐喻形式和各成分的频次;以概念整合理论的四个心理空间为基础,重构翻译过程;在概念整合理论的各个原则指导下,分析两译本的得失,比较优劣。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以《黄帝内经》中的隐喻为语料,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网络模型和其建构原则,对《内经》中的隐喻及其翻译过程进行人类认知层面的阐释,在深刻分析隐喻意义的前提下,重构翻译过程,探讨各空间的要素,分析各空间的映射是否恰当,以及译文是否可以作为读者系统的输入空间来进行下一步的概念合成。本文采取理论研究结合语料库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概念整合理论下《内经》隐喻的翻译过程,并从该理论视角分析了两种译本的得失。通过对比分析得出:隐喻的翻译就是概念整合的过程,要使译本保留原文含义,概念整合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概念整合理论在情感激活方面的研究尚不充分,且限于所取语料中情感意义的激活作用并不明显,因此本研究避开情感激活因素,只研究意义的在线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