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一个很重要的设计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就是要关注市民生活,从市民的真正需要出发。对于设计者而言,如果能在设计中预料人们的行为趋向,他就可以避免设计与现实发生冲突。环境知觉,作为环境心理学研究内容的一个重要分支,正是运用知觉心理学来探讨与研究环境问题,它是个体或群体直接、真实地感知环境信息的过程,是一个信息过滤的过程。了解环境知觉的理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是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公园的使用者角度对翠湖公园的认知环境进行研究,更好地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和行为趋向,从而为进行合理的环境设计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论文将环境知觉理论的学派观点与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理念相结合,循序渐进地对环境知觉理论基础、城市公园环境知觉体验的构成要素、城市公园环境知觉互动体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专项、系统地研究。
本文从环境知觉的涵义开始着手,着重介绍了环境知觉的特性以及目前最流行的三个环境知觉理论--格式塔知觉理论、生态知觉理论、概率知觉理论。另外,在从认知空间的角度阐述空间认知在景观环境中作用和意义的同时,系统性的介绍和论述了构成认知地图的五个构成要素--路径(path)、标志(landmark)、节点(node)、区域(district)、边界(edge)在人们的意象认知元素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及景观环境是否具有易识别性的重要特征。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场所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及认知地图法相结合的方式对翠湖公园进行了环境认知调查,分别从公园环境游客行为观察、公共意象和认知结构、翠湖意象空间、问卷资料调查等几个方面对翠湖公园游客的环境认知意象进行了研究和评价。
通过对翠湖公园使用者的调查和获得的认知地图数据进行分析得知,翠湖公园在人们心中的评价较高。在由个人认知地图叠加而得到的公共意象图中,水月轩和观鱼楼的出现率最高,分别达到了64%、61%。滨水、水中及半封闭的景点,如竹林岛、九曲桥、金鱼岛、西南岛、阮堤、唐堤等景点也相对引人注意,出现率依次为56%、54%、48%、60%、56%。由此可见,在以水体为主的景观中,游人以水体为控制要素,并注重以边界明显的景观以形成空间型的环境意象。对于翠湖公园意象空间而言,道路则成为人们在翠湖中进行意象组织的主要手段,在五个要素中出现率最高,达到了51.04%,节点、标志、区域依次为43.45%、34.02%、10.41%,由此可见,翠湖的空间意象结构是以主干道为主要控制要素。最后,在调查问卷中对于翠湖最吸引人的景点、最美的景点、景区的象征、景区的中心等几个有关翠湖景观风景质量关键评价因子中,每个关键因子都在游客心目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对翠湖公园的五个等级形容词的总体评价中,翠湖总得分为4.25,相当于百分制的85分。翠湖之所以能在市民心中有如此高的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路径意象要素突出,翠湖公园的四周设有多个出入口,便于人群进出,道路分级明确,可以明确的指引人群到达各个景区;(2)、分区较为合理,能将不同目的的人群分散开;(3)、翠湖景色很美,人、鸥同乐的和谐画面给了翠湖高度的象征意义;(4)、随处可坐、随处休闲的人性化设计给游客提供了观赏景色的视点及休憩的场所;(5)、标识明显,能让游客很快的辨别自己身在何处。翠湖公园的不足之处在于部分休息空间缺乏围合,私密性和安全感不够,另外就是为残疾人提供的特殊设施不够完善,最后就是翠湖公园应增强公园内部标识的同一性,以便更好的突出翠湖的文化和自然景色特征。
因此,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及根据游客对翠湖目前的空间意象结构和景观评价结果来看,从环境心理学的有关理论角度,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1)翠湖景观空间利用率较高,无论是从时区特征还是从空间特征上都表现出空间密度大的特点。
(2)道路、节点是游客在翠湖中进行空间意象组织的主要手段。
(3)翠湖各个景点联系较为紧密,功能分区明确,框架清晰,游客对翠湖总体评价好。
(4)以水体为主,阮堤、唐堤两大主干道为辅的网络型框架结构增强了整个景区的可识别性,便于人们记忆和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