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安调解制度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huai5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层治安调解作为行政调解的一种形式,是我国公安机关基层工作的优良传统,是由公安机关基层派出所的办案人员主持,是在查明事实、明确责任和分清是非的基础上,本着自愿、合法的原则,通过平等协商,互谅互让,依照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的规定,通过说服教育方法,促使因民间纠纷引起的违反治安管理情节较轻的案件的双方当事人友好协商,达成协议,从而解决纠纷和争议的活动。它是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手段,在基层公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我们的基层治安调解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源于现行立法上的缺陷,对于基层执法人员调解纠纷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定义。当前基层一线治安民警主持的调解在现实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数量巨大、范围宽泛。按规定,派出所调解的范围仅限于治安案件而且是已经查明的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情节轻微的治安案件,但由于人民调解的弱化和法院诉讼的门槛限制,许多大量矛盾纠纷全部涌向基层派出所,导致基层派出所调解涉及多种复杂的社会纠纷,作为基层行政执法部门,派出所在调解中也出现了随意性大,规范性差的问题,而且由于法律法规界定不明确,派出所调解在实务工作中争议较大。通过对西方警察基层社区调解的经验借鉴可以看到,国外警察也将大量的侦查破案工作转变为大量的社区工作,采取主动的方式主动调处矛盾纠纷,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法来处理辖区矛盾纠纷。由此可见,无论中外,警察的职能都不是过去单一的侦查破案工作,都在转变成为一种政府服务职能,其中基层调解工作正在逐步占据一线警察工作的主要位置,在整个接处警数量上,基层调解的数量占据80%以上。从目前社会矛盾由公安机关解决的数量上来分析,公安机关基层执法民警急需要从立法上、从法律程序上来规范基层治安调解的程序,急需要基层各职能部门的相互配合衔接,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部门之间相互衔接配合共同处理矛盾。在公安机关内部,对这样的调解从制度上给予充分的肯定,应将其列入绩效考核的标准。鼓励基层民警主动调解纠纷。实践证明,在基层公安工作的民间纠纷、部分治安案件和轻微刑事案件的处理中,基层治安调解可以发挥其他手段不能起到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让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解决纠纷,彰显了公安机关基层调解工作应有的解功能,从而更好完善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这也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其他文献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种认知方式,是人类认识自身和世界的重要方法。本文将认知语言学框架内的概念隐喻理论引入词汇教学,在概念隐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词汇的隐喻性
学生干部作为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与普通学生相比,他们与校领导、辅导员接触的机会更多一些,也拥有很多的机会参与进高校各项活动中去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目前,90后的学生
传统的油脂脱色方法很多,工业上最普遍采用的是活性白土吸附法,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众多缺点:操作温度高,能耗大且容易产生有毒有害物质;活性白土易和油脂中的多种物质产生化学
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我国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活动。网络群体性事件就是在信息技术的平台上,利用网络渠道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特殊形式。本文以定
多年以前,很多教师把“教师干的是个良心活”这句话奉为至理,认为多教给学生一些知识,就是尽到了做教师的责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人们越来越重视教学的有效性,并且逐渐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创新促进步,以创新助发展的理念正成为新时代的最强音。发达国家和地区较为成功的实践表明:人才是推动和实现创新的主体,创
光谱仪器是光谱与光谱分析学基本的分析工具,光谱仪的微小型化得益于许多其他相关技术的进步,特别是80年代末期微电子以及与之相关的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
在全球经济化的时代,企业的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一项。而企业办公自动化则是企业走向信息化的必经之路。利用办公自动化软件能实现工作的电子化、自动化和专业
目前我国教育随着社会的转型而进入了转轨时期,学生的心理问题也随着时代的变化更加突显出来,青春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是强烈要求人格独立的时期,在这期间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是
城市社区安全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空间中的基本需求,而有关安全空间的研究,也是人地关系和社会生活空间质量研究的重点。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有关社区安全空间的研究,也面临着新的压力和挑战,社区内居住空间的安全不仅仅包含物质空间安全、基础设施完善带来的安全感和满足感,也包括社区内居民的心理安全,对生活质量的追求等。本论文以强调人的主观感知与社会实践的地方性为切入点,通过探索社区地方性的要素(物质要素、情感